規劃署數字有問題 短缺不只1206公頃 2023至26年爆煲高危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今天推出的諮詢文件,揭露了規劃署在2016年做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下稱《香港2030+》),當中的估算數字原來有不少問題。小組提及《香港2030+》預計,由現在起至2046年,香港欠缺1206公頃的用地,包括:住宅230公頃、經濟256公頃、基建及設施720公頃。但小組發現,原來該1206公頃當中的68%、即815公頃土地短缺,不是等到2046年才會出現,而是即將在未來8年發生(現在至2026年)、即林鄭月娥假如連任特首的第二屆政府。
7 U0 o. |- Z0 R; d" N公仔箱論壇
2 J1 s6 M. C, W- ], M4 S1 t' E4 F4 X公仔箱論壇
* r: z+ F j6 P) A3 T+ _& K5 ]5 o- p
- y: ~8 a: `: c. M0 Z9 ~, Ntvb now,tvbnow,bttvb
; F; M- t4 a1 u資料來源: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諮詢文件住宅供應方面,由現在起至2046年,《香港2030+》研究指,共有230公頃土地短缺,當中包括121公頃公營房屋土地、109公頃私營房屋土地。據了解,小組尤其關注公營房屋在2023至2026年之間,因欠缺土地,有機會每年新單位供應數量不足1萬個,是出現「爆煲」的高危時段。有評估認為,若此情況出現的話,輪候公屋時間有機會由目前平均4.7年,增至6至7年或更長時間。5.39.217.76: C0 |3 D* }. P; D4 p
事實上,政府發表的《長遠房屋策略》報告顯示,於2018-19至2027-28年度的房屋供應目標,為2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即平均每年有2.8萬個單位,當中包括20萬個公屋單位及8萬個資助出售單位)、18萬個私人單位(即平均每年1.8萬個)。 但運輸及房屋局上周向立法會呈交的最新數字(pg 93)顯示,未來5年無法達到每年2.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落成目標,估算如下:. I/ N; N9 F! C# E' |
2017至18年:18,200個公仔箱論壇9 \' k$ Q0 g- R/ b9 G7 ]- L% {
2018至19年:15,700個6 u! u4 ^% ?2 n& b. A
2019至20年:14,800個tvb now,tvbnow,bttvb7 V$ [% M' }# Q3 V
2020至21年:11,900個
# x" {; s6 p& ~- Q3 w6 f" u5.39.217.762021至22年:14,100個$ C4 ^ |0 s- d4 y
換言之,目前至2022年,每年公營房屋落成量已低於2萬個單位。公仔箱論壇: k8 L2 }( S' S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報告中表示,相信實際土地短缺數字,遠較《香港2030+》研究估算的1206公頃為高,更直接指出《香港2030+》報告「估算偏向保守」,未有充分計及多項因素,包括:市民對改善人均居住面積的訴求、人口老化令醫療及社福服務需求較預期增長快、市區重建步伐或需加快、部分行業的土地需求等,均未有計算在內。
1 d! n+ A1 W8 u) }3 Q0 ^: X小組指出,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是161平方呎,較深圳的300平方呎、新加坡的270平方呎、上海的260平方呎、東京的210平方呎為低。《香港2030+》土地需求估算,是假設到2046年,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仍維持161平方呎沒有改善。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A% J: E, B' L% H, J" l
小組在文件提及,《香港2030+》報告預測至2046年,有3600公頃的土地供應,但當中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包括政府提及的210多幅具房屋發展僭力的土地,截至今年3月初,約三分之一仍未展開改劃程序,部分可能因地區對「插針樓」的反對而縮減建屋規模。另外,落實古洞北/ 粉嶺北、洪水橋、元朗南等新發展區計劃時或遇到挑戰,包括申請立法會撥款、收地賠償及遷拆重置等。不過,《香港2030+》報告提及的土地供應部分,已假設所有預計的土地供應項目均能順利及如期推展,包括撥款、收地、賠償、安置、建設等。因此,小組認為未來發生的實際土地短缺,遠多於1200公頃估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