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作過測試: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下子掉了十個紐扣,也不會引起幾個人的注意;但是,掉下一把硬幣就能吸引目光。這就是“關注效應”——心裏在意什麼,耳朵就關注什麼,即使嘈雜的大街上,對聲音仍然有選擇性地分辨。
2 f; N7 a8 L0 \tvb now,tvbnow,bttvb 眼下有一檔事,疑似陷入“關注效應”:針對駭人聽聞的“注膠蝦”,記者在兩家農貿市場先後買了兩批樣品,試圖找相關檢測機構檢測注入蝦體內的“透明物質”為何物,但多家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機構都稱“無法檢測”,要有明確的檢測項目和目的,才能做檢測,否則沒有目標和標準,“不知從何下手”。隨後,記者致電多個部門要求採訪,要麼被告知“不了解情況”,要麼稱“不歸自己管”。甚至,同一個單位的兩個部門之間,也多次互推責任。(2月16日《新京報》)公仔箱論壇/ r g* l: Y* [% O, K, X
相同的事例近期還有:三亞市旅遊市場的亂象,從餐飲從業人員到出租車司機、蹬三輪的車夫、帶團的導遊,一大串“螞蟥”附在這個產業鏈上,當地的孩童都知道,唯獨旅遊、工商、物價、消協等有責有司倣佛“天外來客”,不但裝著一無所知,而且出了事相互推諉責任,工商推物價,物價推消協……唯獨不能推掉的是三亞市政府,不得己相關領導出來道歉,並作出“全面整治三亞市旅遊管理市場”的承諾,至于諸多遊客投訴被宰事件,也在“等待戈多”之中。
# K$ s/ |$ h. O/ U2 U5.39.217.76 至于蛋黃如同“跳跳球”的雞蛋,是不是假雞蛋,有沒有危害,該誰管理,無人領責的事更多了。諸如此類,為什麼“相關部門”總是驚人一致的踢皮球?甚至有可能,這些部門說的“不知道”,還真是不知道,因為不想管,所以不知道,因為是責任,所以不想攬。tvb now,tvbnow,bttvb2 l( }. G5 ~, Z$ [ j
為什麼常有“九龍治水”、“官多法亂”說辭?這就是所謂的“關注效應”,當權力指向部門和官員的得益,當然在操作起來是見責就推、見利就爭。tvb now,tvbnow,bttvb3 K0 E" n" N, \# E/ I/ }5 r. [
對于個人而言,“關注效應”可以各取所需,可對于部門單位來說,尤其是執法的部門單位而言,執法預設天生是應當服務于民的,落實到上面具體事務上,就要在職責范圍內對“注膠蝦”、“宰客門”、“問題蛋”等徹查到底,運用行業法規進行規范和調整,為百姓利益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與努力,否則就是失職。
0 |5 F2 K) u8 ~( A1 {5.39.217.76 “關注效應”提醒每個有責的部門,關注點須在“責”上,假如關注點旁移,可能有一天自己的職位也會旁移了。(成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