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又從新聞中學了個新名詞——“注膠蝦”。這完全是一個實打實的稱謂:特指那種體內被注射了某種未知“透明物質”的蝦。(2月16日《新京報》)
( b8 ^, N* w3 B( u 不知從何時起,食品安全領域的食品安全事故、添加劑疑雲等,風波迭起,各種作假技術手段,升級換代推陳出新,各領風騷沒幾年。從蘇丹紅到瘦肉精,從三聚氰胺到地溝油再到激素門……, T7 E b" V$ J! {: d
這麼說,倒也不完全是調侃。因為現實中,確實有這種苦澀。比如,這次引起熱議的“注膠蝦”,雖然是在天津多個水產批發市場和社區農貿市場被發現,但這種新的“高科技”食品作假到底是肇始于此,還是又一個行業潛規則?甚至在全國各地,是否潛伏著各式各樣的“注膠蝦”?至少我的一個非天津的朋友,在看到該新聞後,表示有過類似遭遇。
( C1 s/ N- D* d( u: W/ S5 Itvb now,tvbnow,bttvb 好像,我們並未有足夠的信息,來否定悲觀的猜想。因為,報道中的一個細節,再次佐證了這一判斷:記者買了兩批“注膠蝦”樣品,試圖找相關檢測機構檢測注入蝦體內的“透明物質”為何物,但多家農產品質檢機構都稱“無法檢測”、“不知從何下手”。5.39.217.768 {/ U- j$ D5 e) K) L
相關部門“無法檢測”的回應,才是對民眾的食品安全訴求最致命的打擊。現在問題已出,指望它們能做出權威檢測鑒定,定紛止爭、查漏補缺,結果換回一句“無法檢測,不知從何下手”,這不是開玩笑嗎?而這樣的玩笑,不止這一次:在前幾年武漢的奶粉“激素門”中,受害兒童家長曾想把奶粉送檢,也曾深陷“檢測無門”的窘境。相關機構婉拒了申請,稱檢測指標中無激素一項。
; n5 a8 Z) v0 Y( [4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控訴無方、檢測無門”,無疑是對受到不明食品添加物困擾的消費者的“二次傷害”。
- N# D1 x- Y5 D: X( G* w-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其實早在2007年,食品安全法草案中就曾研究,通過立法“焊牢”食品安全監管鏈條,矯正食品分段監管、責任不清的困境。但多年過去,食品生產經營銷售中的安全事故仍然頻發,而監管部門的互相推諉扯平,權責不明依然如故。如此情勢下,消費者難道還要繼續當各種添加劑“小白鼠”,一如既往地鍛煉久經考驗的胃腸嗎?(李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