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望: 京五一七評論 迴避文革回潮5.39.217.767 p/ G- i8 h% O( }
8 c. D) f0 M q' O8 H7 {/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E) m5 F, F! N& q
《人民日報》終於打破「沉默」,於17日發表觸及毛文革發動50年的署名評論,題為〈以史為鑑是為了更好前進〉。它只是引述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對毛文革的結論,聲稱文革不會重演,並宣揚「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4 O, _* d6 Z/ C3 V7 c4 G1 v
E" r3 {8 L$ h1 I/ L6 m% M
「5.17評論」釋放什麼政治符號,頗值得探討。本文以比較歷史的視角,試析評論文章的「規格」,比較1984「4.23評論」的內涵,強調個人權威、核心地位與反左主調的差異。5.39.217.762 W( ^# F% b0 l0 T' L
5.39.217.76( I1 R0 T5 ?$ P0 b' h
秩序文化中 規格差異大
' S; Q- N2 H' {* S0 @# r' n, w) V% I2 X$ f% \6 k/ |, m
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與高層決策、政策解說、政治動員和黨內鬥爭息息相關。
7 _3 B% h. Z% l4 K, |# r公仔箱論壇
, L3 O* Z5 a3 @# \" q0 v$ V公仔箱論壇毛文革10年充斥「荒謬」,《人民日報》陷於高層政見分歧和權力搏鬥的漩渦,自難免面對「荒謬」而發慌。曾任副總編輯的余煥椿,在5月號《炎黃春秋》提到文革初期的「荒謬」:「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的《人民日報》,竟不知黨中央在哪裏?」這是難以想像的「荒謬」。
8 U% V9 h; j) w6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 M$ |6 Z! B$ l/ f在「一黨領導」體制下,「規格」是政治秩序文化的重要因素。《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向來有嚴格的「規格」:最高一級是社論,代表中共中央「發話」(毛時代須由毛或總書記、主管宣傳的政治局成員審閱核發);次一級,是「本報評論員」文章,八十年代以來大都傳達總書記、書記處的「思路」;再次一級,是 「本報評論部」文章。
$ H% l9 @: s. c. ptvb now,tvbnow,bttvb7 Q W" v8 ?( c5 r, N- N# u
「5.17評論」署名「任平」,取人(任)民日報評(平)論的諧音。其「規格」低於「任仲平」,政治的含金量更低於評論部或評論員的文章。「任仲平」是人(任)民日報重(仲)要評(平)論之意,是老字號,「任平」則是新丁。
/ E3 I5 M. u+ t% a8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 now,tvbnow,bttvb, G5 ]; C; E% F: Z0 E
「任平」之文刊第4版,而「本報評論員」文刊於第一版或二版,這是「規格」的差異之一。5.39.217.76( ^; Q: F7 Y, A9 ~5 E8 ]/ k t
公仔箱論壇1 v* j$ I5 } _1 N! O5 ~
「規格」的比較,還有另一選項:18日,《人民日報》第一版頭條是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講話;同版刊出「本報評論員」的〈立時代潮頭發思想先聲〉頌揚講話,第七版刊出兩篇署名文章也是「歌德」,配合第一版的報道和評論。
1 y. ?! L* j4 g' h5 z4 Y% C!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 M @' u% s$ n5 @# ?
比較17、18日的「規格」,可知輕、重的差異大:輕文革反思,重宣傳「權威講話」和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實是在「引導」人們學習馬克思主義,避開導致毛文革災難的制度弊端、文革的局部回潮。- X/ b: ^; y1 @' a! Z( p) E
5.39.217.76' P, }) a) z$ h7 ^5 Q8 O
耀邦時防左 現在說權威
- W$ @) [0 t7 k. Q公仔箱論壇
! T8 P' y0 h9 o! a7 o! z沿着時光隧道,回視八十年代前期改革家胡耀邦主持中央書記處的政治生態,更可以發現反左與回到毛老路的「朝代差異」。
2 k, Q% ^& X/ E在胡氏和書記處(萬里、胡啟立、喬石等)主導下,《人民日報》於1984年4月23日發表「本報評論員」文章〈就是要徹底否定「文革」〉(即1984「4.23評論」),刊於第一版報名旁右上角,配合頭條新聞(關於清除「左」影響)。
( r: i) N& t3 r0 O# m' p3 ^1 ?tvb now,tvbnow,bttvb# f1 {1 H2 ~ ]% x" p& [" D
它提到文革結束多年,還有「一點文革的餘波微瀾」:% U( ^$ R0 y' k, E# Y
# d1 Z9 M( {$ `3 T- n0 [8 V
「一接觸到文革中的某些問題,有人就『剪不斷,理還亂』了。他們拐彎抹角,千方百計,肯定當時的所作所為,甚至為搞『活人展覽』以及比這更醜的惡行辯護。……他們至今仍然堅持錯誤,有的甚至身居要職,被當作接班人加以培養。」(http://www.celebritiespress.com.hk/99160517.htm)5.39.217.76" w/ y6 n1 g0 w
7 t& i# n$ V5 o" r1 @* D% C6 j! @# f
它說:「這散發着文革霉味的語言,不正反映出文革在這些人的心目中並沒有推倒嗎?」tvb now,tvbnow,bttvb: \) q0 s! ^2 i. X8 L4 |5 Z2 w
5.39.217.768 v: z2 I. d) s) H
它強調:「對文革就是要徹底否定。」
9 s# o _/ D/ z4 q- u1 M' p$ z1 R' p
" f* w8 Q3 D2 E8 y4 }tvb now,tvbnow,bttvb與32年後「5.17評論」比較,可發現兩者的版位「規格」差異大,內容差異更大。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T( b- e4 O" C$ C
tvb now,tvbnow,bttvb- }& n% m# Q( s1 E' \' ^0 J. ?
「5.17評論」不提文革遺毒,更不可能說徹底否定文革。它引述十一屆六中全會關於文革是「內亂」之說後的主調之一,是「回擊」借否定文革「否定黨的歷史、否定黨的領導」,實際是以「反歷史虛無主義」為藉口,壓制批評毛文革、反思體制弊端;主調之二,是強調統一意志於「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樹立核 心意識(指認同總書記的核心地位,絕對服從、絕對忠誠、維護其絕對權威)。/ C3 B* a% M( U8 L
9 C" [, T8 H6 c( ]7 i從內容的比較,可看出1984「4.23評論」的主調,是反思毛文革、正視文革遺毒,表達改革家胡耀邦和書記處的反左使命感;「5.17評論」則給人敷衍民意之感,其着力點是領導人核心地位的權威。) Y; a2 G G K( e- U' V
: i6 e8 y7 h" z" _/ \4 ?1 x8 y2 f
有北京的網民留言:官方缺乏深刻反思文革的誠意,更未回應人們對文革局部回潮的焦慮。公仔箱論壇* B' \- ?3 p. Z+ S4 C
* G% I; Q1 W) O6 v: U" R
非常有趣的是,1984「4.23評論」描述的文革遺毒,恰正是32年後毛文革局部回潮的「景象」。公仔箱論壇* t8 g$ O3 Y, Y# l1 X" T6 ^
% G( h5 A( t0 [' ?公仔箱論壇思考型文人 說借屍還魂# b3 A6 C+ ?; e3 x
C% G0 a7 R! m8 o T/ `
北京的思考型官員、文人,提到類似文革的狀況。中央黨校教授蔡霞說:「2013年以來官方輿論中的階級鬥爭論、專政論、刀把子等說法,……是文革中的常用語。」
, L E; H# g- C& a0 x" k% n& k6 k
' b5 T7 e/ Z" g9 n5.39.217.76同校教授沈寶祥提到胡耀邦的話:「四人幫要捲土重來是不可能了,但是借屍還魂是可能的。」他說:「現在來看耀邦這個話是非常深刻的。……文化大革命的那一套,四人幫的一套,借屍還魂的現象我感覺愈來愈多了」,「還有文革餘孽,通過採訪……發表文章為文化大革命辯護。」(http://www.21ccom.net/html/2016/dushu_0329/2829_3.html)
8 z$ I3 z8 {. S' [: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39.217.76: @, q! R2 U6 c/ I9 t2 T6 s+ J X- n
曾任文化部黨組書記的于幼軍說:「這些年,文革陰魂若隱若現,侵蝕執政黨和人民肌體,極少數人……認為需要第二次、第三次文革。」(http://www.21ccom.net/html/2015/ggqz_1211/2_2.html)
$ N3 W" t7 V: _9 A; ^% @公仔箱論壇
' V- O4 e6 ^5 ^; c: Z2 |許多人提到「人民大會堂」的5月紅歌演唱,是毛文革回潮的標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