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港澳台] 競爭力枉稱第一 嘆香江日暮途窮

競爭力枉稱第一 嘆香江日暮途窮
: w& E6 L0 S& A% }9 I2 o8 j6 |, w
「縱使歸來花滿樹,新枝不是舊時枝。」中國社會科學院最新發表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繼續將香港評為綜合經濟競爭力第一,這頂連續戴了十二年的桂冠,與其說是一種肯定,不如說是一種諷刺。香港優勢逐漸消失,經濟表現乏善可陳,這個「第一」究竟有甚麼意義,還能維持多久,實在令人懷疑。5.39.217.76, R0 K1 O) K" c; J* ?/ z

9 a0 Q) X# c9 K( L' Q7 e( U4 u- ftvb now,tvbnow,bttvb社科院報告指出,香港在全國近三百個城市中的綜合經濟競爭力繼續排第一,深圳、上海緊隨其後;其中的宜商城市、可持續發展、和諧城市、生態城市、文化城市、全域城市等競爭力,香港均排於首位,而宜居城市的第一位置則由珠海取代,香港退居次席。儘管該報告對香港情有獨鍾,但同時警告與內地城市的差距正不斷縮窄,指香港在稅收、人才及軟件設施等的優勢正逐漸弱化,加上過分依賴金融及房地產等少數行業,缺乏穩定增長點;而香港居民與外來人口尤其是內地精英之間在就業、教育、醫療資源分配的矛盾不斷激化,加上財團的撤資傳聞,以及佔領中環的威脅,都可能影響香港的競爭力。
: h8 G. P' g1 I( d' a5.39.217.76
2 X* l# Q& U6 R5 b) N; a& E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社科院年年都為香港把脈,次次都指出病根所在,然而港府不是有心無力,就是束手無策,只能坐視病情不斷惡化。眾所周知,香港最大的問題在於經濟結構單調,產業空洞化,一味依賴金融及地產支撐大局,面對這種困局,港府根本沒有甚麼良方妙藥。回歸以來,從董建華時代的甚麼港甚麼中心,到曾蔭權時代的六大產業,再到梁振英時代的將產業做多做闊,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可惜到頭來一事無成。
' S" m+ F/ l1 Q  H; l( dtvb now,tvbnow,bttvb
' |% D# b" k( e: O  y$ M' }最不堪的是,港府發展經濟無方,連推動基建工程也是烏龍百出。高鐵延誤醜聞鬧得沸沸揚揚,不僅暴露港鐵管理混亂,亦暴露港府監管不力,而雙方合謀隱瞞市民,事後又互相卸責,誠信更是備受質疑。相對於回歸前大型基建說做就做,從不拖泥帶水,兩者簡直不可相提並論。
+ i: A2 F0 U, Ftvb now,tvbnow,bttvb
% ~4 [4 C1 n( i+ [* R+ K6 S當然,香港社會愈來愈政治化,也是港府施政舉步維艱、競爭力每況愈下的主要原因。香港回歸後由商業城市淪為示威之都,無論大事還是小事,無不吵吵鬧鬧,永無寧日。君不見立法會頻頻上演拉布及流會鬧劇,政客譁眾取寵,熱衷做騷,根本沒有人真正關心經濟和民生。而更令人擔心的是,近年中港矛盾愈演愈烈,個人遊成為眾矢之的,如果情況繼續惡化,旅遊業必將無以為繼,到時香港競爭力還能維持第一嗎?社科院報告將香港評為和諧城市競爭力第一,令人啼笑皆非。: z: Y- J( B2 O8 J; Z

3 ]/ d6 u4 t# L1 M9 i8 l5.39.217.76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龜兔賽跑是一個老掉牙的故事,但這個老掉牙的故事至今還有現實意義,香港故步自封,內地城市後來居上只是時間的問題。香港回歸十七年來一直在吃老本,正如不事生產的二世祖一樣,即使財力再雄厚,也有坐吃山空的一天。怕只怕,連續十二年的競爭力第一,遲早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冷眼旁觀天下事  笑談細看風雲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