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乙錚: 美國還是「機會之邦」嗎?5.39.217.76+ ]( I' q# ^$ Y1 w6 P# k
! E9 F4 V; _0 N) m( j
: y# V6 c5 C- Q) U6 r公仔箱論壇民主的概念,基於對「一般人」的信任。國家權力最終分散到千千萬萬的「一般人」手裏自由和平地行使,效果不一定理想,但不會太壞;而且,這種政治體制,設計和演化得宜的話,能夠產生出一些系統優勢,包括一種比較高度的自身糾正功能,以及由此而生的動態穩定。與這個政治論述平衡、同樣建基於對「一般人」的信任的經濟觀,就是自由的市場經濟觀。可以說,民主政治與市場經濟是同一塊哲學銅板的兩面;這兩面的發展,不一定同步,但假以時日,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因此,如果希望市場能夠保持自由開放、充滿競爭力的話,必須關心民主政制的實現。反過來說,寄望人類民主前途的人,也不能不關心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問題。因此,筆者計劃在未來數周乃至數月裏,多探討民主政治與市場經濟的關係裏的各種大問題。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M7 w9 |. y/ y8 O- x; M7 F. U
, r. }! e% G) L1 V4 I8 v" n公仔箱論壇近日有大陸學界政人提出以小圈子假民主「捍衞」香港的資本主義,令識者啼笑皆非。資本主義生命力強大,毛澤東花一輩子精力,以黨為工具革掉了幾千萬人的命,更不惜把他自己建立的社會主義經濟打得七零八落,為的僅僅就是要「割資本主義尾巴」;結果,尾巴搖了狗,垮掉的不是資本主義,而是他自己和那個「共產」黨。如此頑強的東西,哪裏需要「捍衞」?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L" J' \- p4 L0 N& ^ M
: q0 d. V" h- v$ M" W, L" ^- G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 v; ]3 g( f- q# }5 y" t+ C
資本主義毋須「捍衞」
' p. u: T0 x5 I* K0 {9 q! e( D
7 l0 S4 z: g" Y0 i' V8 t4 r, E5.39.217.76資本主義能夠抵擋外來襲擊,不需要「捍衞」,那麼,又有沒有必要為之擔心出自其本身的各種問題呢?近年,扮演資本主義心肺功能的環球金融體系在美國出了大亂子,直令其經濟出現崩盤危機;值得擔心嗎?又幾乎同時,歐盟裏的一些成員國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國家財政收支嚴重失衡,威脅到整個歐盟的存在;問題的性質是什麼?如何解決?還有呢,十多年前開始,一些研究認為,一直號稱「機會之邦」的美國,最遲於九十年代中期起,便出現愈來愈嚴重的貧富懸殊,社會階層上行流動性因此大幅減弱,落後於西歐諸國;這是否代表美式自由資本主義合理性難以為繼,而必須效法西歐流行的社會民主主義,加強政府的權力和財富轉移角色,以保社會穩定呢?這些都是有趣而重要的問題。筆者今天選擇和大家探討上述最後一個問題:以美國為例看資本主義與社會階層流動性之間的關係。
7 ~4 t6 Y* X4 V- s" @; l
7 |2 X$ G: b/ s( `# b2 l公仔箱論壇判別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機會之邦」,一個明顯線索(或者說是重要「表面證供」)就是移民。九十年代,不少港人(短暫)移民大陸,說明大陸當時的經濟機會激增。九七之後的幾年,不少之前移民西方的港人回流,說明香港當時依然是一個充滿經濟機會的城市。同樣,如果我們看看美國幾十年來接收移民的各種趨勢,當可從中看出美國作為「機會之邦」的一些變化。這方面的資料易取得、多而齊。總的來說,美國這個國家,對移民來說,近三十年來,是愈來愈吃香。
* ~7 [" \/ t: F) k6 k; D l
5 Y* [) y0 {: {' o3 y由七十年代開始,移民在美國總人口中的絕對數字和比例都不斷上升。1970年,移民總數差不多一千萬,佔全國人口4.7%。1990年,總數增至接近二千萬,佔全國人口8%。2010年,移民總數再增至四千萬,佔總人口的13%。絕對數字剛好每二十年增加一倍,這表示移民數目的年增量不斷提高【註1】。1 J j- h# F0 `7 N6 ?0 `2 X
$ {8 g( y1 r) \1 i- G" p5.39.217.76再看看美國移民當中幾十年來的年齡分布變化:15-64歲即適齡工作者的百分比,1970、1990、2011各年的數字分別是61.7%、78.9%、82.7%。移民到美國的目的是工作,意圖愈來愈明顯【註2】。
* u. K2 ]8 k; d& ~ B* k" a
7 w" C/ I4 x$ D# l& f6 M0 G. h再看看這些移民佔美國勞動人口的百分比:1970、1990、2010年的數字分別是5.3%、9.5%、16.5%。百分比的增加是快了不是慢了【註3】。+ u c: [7 ]' \7 l) y
. S5 y( p; h7 b6 E' E從這些移民數據,我們大概得不出「美國不再是機會之邦」的結論,除非我們假設移民非理性。然而,經濟學研究的結果大量顯示,移民一般非常理性,尤其是在資訊發達的今天。移居到一個新地方,成本通常很高,人們不會輕率行事(大陸媒體過去喜歡用「盲流」來描述農民工,其實農民工一點不盲,而是非常精明地追逐着工作機會和經濟利益)。5.39.217.76: T4 P, a9 J" u7 |1 V
tvb now,tvbnow,bttvb+ v6 i4 _7 ~: O3 k! _9 u. w3 p \
5 `$ U( C. x* W+ k
剛才說過,這些數據只能看作是「表面證供」,或者是用來與其他資料交叉印證而已。至於正式從美國整體社會數據裏頭量度出的社會階層上行流動性的學術研究,又怎麼說呢?過去五年,這方面的論文不少,研究結果不盡相同,其中以最近期、最有地位(按理最不會拿自己的學術聲譽開玩笑)的學者做的兩篇最有意思,筆者今天集中介紹【註4】:
* \/ _+ K d. Atvb now,tvbnow,bttvb2 a% n2 ]) w! ?* I H4 w. C
一、〈美國還是機會之邦嗎?近期代際階層流動趨勢〉(這篇論文的五位作者當中,兩位是哈佛大學經濟系的教授,另外兩位是加大巴克萊經濟系的教授;還有一位是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部稅務分析辦公室的財務經濟師、加大聖地牙哥的博士,大概專門負責從複雜的稅務資料提取和處理代際收入數據。)公仔箱論壇! R0 f) z. l; f$ @0 s' V
公仔箱論壇4 V! ?4 ~* |3 D1 b2 U
5.39.217.76( |$ u! K1 Z' B+ ]% B. w
二、〈機會之邦在哪裏?美國代際階層流動的地理學〉(此文的四位作者就是前面那篇文章作者中的頭四位。)
- W; J2 }! Z7 J6 } E4 t/ ^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61 z- M) i5 D9 v& e! c
第一篇文章用的數據,時間跨度比較大,收集了1971-1993年之間的每一年齡股(agecohort)所有成員的完整個人收入官方數據。 1993年出生的最後那個年齡股的嬰孩,於2008年達到15歲合法工作年齡,故其中進入就業市場的成員的最長就業時間達五年(至2012年),收入數據足以支持有關的統計計算。利用聯邦稅務資料,拿這些人的收入與他們的父母的收入做相關性研究,便可得出有用訊息,幫助了解階層流動的變化趨勢。15歲以後不直接進入就業市場的成員,以他們進大學的比率作為向上流動機會的替代量度。第二篇文章用的數據,時間跨度比較小,按「通勤區域」把統計對象作地區分組則非常仔細,能夠確定美國哪些地方的代際階層流動比較旺盛;知道地區差別之後,利用其他數據和統計方法,便可找出引致這些差別的原因。
O8 a8 a! |1 D" J5.39.217.76
2 d% v T& s) {, o/ v m( O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J' o' M5 b' S5 L
代際階層流動性- q' {8 U: t4 m- G, u# n, f
4 y7 W/ E/ l& q5 ]# z# G0 g一般而言,愈新發表的研究,原始數據愈齊全,數據加工得愈好,否則發表了也不會引起其他研究者注意,除非有傑出的理論貢獻。
" [1 P# q0 L8 H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Q) Z/ A5 Z7 F7 t: k, P
如常,社會科學的最難處,在於如何理解對同一現象的不同尺度。量度代際階層流動性有多種常用方法,分絕對和相對量度兩大類。每類當中,有用五分位數、十分位數、百分位數作為收入的分組單位;有以父母處最低收入分位數的子女能夠進入最高收入分位數的平均機會率量度代際階層流動性,也有用父母處最低收入分位的子女能夠進入較高絕對收入(如年收入至少10萬美元)的平均機會率來量度,等等。上述兩篇論文的研究者用好幾種方法量度同一概念,以便其他研究者各取所需。筆者在下面綜合這兩個研究的主要結論:公仔箱論壇6 _. t, H- T0 m0 ]% M; F
公仔箱論壇7 B6 V4 k2 t" ]: Y
5.39.217.76% ~6 Z" C# L1 r/ S: Z/ \, ?
一、若以最低收入分位數裏的兒童能夠於長大後(29至30歲)進入最高收入分位數的機會率變化量度,則美國社會四十年來的代際階層流動性沒有變化,非常穩定;而且,這種穩定性分別在全美九個人口調查分區的資料裏都表現得很清楚(這種量度稱為rank-rankmeasure,是一種常用的相對量度)。, I6 E4 V1 d; J( J
- p& a( G' x/ V! N5.39.217.76二、若從最低收入五分位數裏的兒童能夠於長大後進入絕對收入高於每年10萬美元高收入群體的機會率看,則美國社會四十年來的代際階層流動性是提高了(這是一種絕對量度。各年收入以2012年的美元為統一單位)。
% v' H, Y# L" q3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 D7 m" Q3 Y$ @9 P ~- Q5.39.217.76三、若以父母收入各分位數裏的兒童進大學的機會變化來量度,則美國四十年來的代際階層流動性是在穩定中輕微提高了。若再仔細看所進的大學的質素,得出的結論也一樣(這也是一種絕對量度)。5.39.217.761 ]0 g4 ]+ h" |3 U# `- D
# x, a& Y7 z& I- p! q
6 a+ l2 e4 K8 w0 R4 t+ k1 W2 v
四、四十年來,以金尼係數或同類方法量度美國收入分布,懸殊的確明顯擴大了;不過,這個擴大,主要是「最富的1%」收入激增引致的,對階層流動的影響微乎其微,因為影響階層流動的最重要因素是「其餘99%」即廣義中產內部的金尼係數上升──後者對相對階層流動的邊際影響比前者大二十五倍!(這個結果非常重要,但在傳媒的非專業報道裏,「最富的1%」之說往往搶盡風頭,蓋過一切更重要的分析。)5.39.217.76( s& [+ I( y. U! \- u
. [* c+ H" J3 `8 P, x公仔箱論壇五、收入分布更懸殊,不表示階層之間的上行流動更困難,因為影響兩者的機制是不同的。要理解此點,可以這樣形象地看:收入分布是一道階梯,每一個「父母收入分位數」就像一個階,貧富懸殊擴大了,就好比階與階之間的距離增加了;不過,美國的狀況是,由於有其他因素幫助,四十年來,每一代的兒童在階梯上往上爬的困難並沒有增加。tvb now,tvbnow,bttvb( a8 c% Y1 {- @9 |
) t0 i7 f6 ]! ttvb now,tvbnow,bttvb6 S3 o( D+ b9 u7 B1 P2 @: u
六、美國的階層流動問題在於地域差異;有些地方的上行流動很活躍,但在另一些地方,卻比一些第三世界還差。頗意外的發現是,金融業集中的地區如紐約、波士頓等地,階層流動性並不低;而以造就「忽然巨富」著稱的高科技地區如加州灣區、西雅圖、德州奧斯丁,階層上行流動性反而最高。階層流動最弱的地區,集中在 東南部有奴隸制傳統、種族隔離至今最嚴重、經濟發展最落後的各州(美國的奴隸制不是其資本主義傳統的一部分;事實上,美國的歷史學家特別是馬克思主義者都認為,打垮南方奴隸制的是北方的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tvb now,tvbnow,bttvb' ?4 E3 _' T2 X3 \3 z5 G1 x' i1 Z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A! c; `$ E4 n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U5 d+ w3 x: Z2 R. W& c" ?
人際關係網絡大增
' ~/ u3 Q8 x" N9 _9 R; d7 i公仔箱論壇' [" S9 G' T" ~2 ~
此前,關於美國近年代際階層流動性減弱的研究,最先出現在OECD的一些內部刊物裏,傳媒發現了,便廣為報道,成為一般人的印象。後來比較堅實的研究結果,並不支持原先的說法。有趣的是,這種反覆討論,不只是在經濟學界出現。社會學家、「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理論的提出者Robert Putnam,於1995年發表一篇引起廣泛爭議的論文〈Bowling Alone:America'sDeclining Social Capital〉,認為美國社會人際關係日漸疏離,社會資本不斷腐蝕,是導致貧富懸殊的一個重要原因;五年之後,他出版了一本幾乎同名的書,加強了先前的悲觀論點。不過,他的看法很快遭到學術界新世代批評,認為他忽略了大量新出現的人際關係網絡──如近年多得不可勝數的自助和互助群體、FB和 LinkedIn等龐大的網上溝通工具和網上群體等。這些群體的出現,大大增加了美國社會裏的「連接性社會資本」,因而可增加階層流動性【註5】。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S& F& Z3 `/ I) y4 ^3 I, u) c# E: \
9 n8 O J4 ?& u' H; p6 I
上面介紹的兩個經濟學研究,直接否定了美國近年代際階層流動性減弱的結論,而另外提出了一些有用的觀點。不能否定的是,美國的貧富懸殊按不同方法量度都增加了。不過,如果只是「最上面的1%」的財富暴增,而最能影響代際階層流動的中產收入或財富懸殊程度無大變,則除了一些人看到Zuckerberg、 Sandberg等「忽然巨富」便眼紅之外,又有什麼大礙呢?5.39.217.76, b3 G& w5 W3 C9 U0 v
! Y$ l( U% W/ L( U ?) M2 ^5.39.217.76《信報》特約評論員
7 i4 q; K9 M9 V& [, V* V1 Q$ `5 M3 \6 `; x) J
註1:見http://www.migrationinformation. ... arts/final.fb.shtml;圖表不太準確,按下載鍵查看數據表好一些。
8 `9 h% r* e7 ?. c9 @# r.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3 y. Z& W% D3 X* _* t
註2:見http://www.migrationinformation.org/datahub/charts/age.shtml。
5 ^8 G8 P+ C' V, R! Y. _" E
9 w; p7 L/ b# m#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註3:見http://www.migrationinformation. ... /laborforce.2.shtml。
: H* e2 u# i8 `: Q5 j0 ]tvb now,tvbnow,bttvb
1 n' o: Z( |# X! x"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註4:分別是Is The US Still A Land OfOpportunity? Recent Trends In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http://www.nber.org/papers/w19844.pdf;Where Is The Land Of Opportunity? The Geography of US IntergenerationalMobility http://www.nber.org/papers/w19843.pdf。$ `, @9 B a# P! H
" S$ c; ?8 Q- B M( Otvb now,tvbnow,bttvb註5:例如http://www.sudlerehealth.com/dow ... ealing_Together.pdf,和http://repository.upenn.edu/cgi/ ... 9&context=cure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