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劉細良: 見自己

劉細良: 見自己
7 H6 z2 Y/ @! m'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j% Z3 |+ Q7 Z: l- |2 T& B


7 Y, Z5 _2 C6 [5 _0 O# t* C
* Q8 Z2 g* A" v7 Z4 ^! g王家衛出品,評論往往比電影更好看,因為他能觸動大家感性一面,就如按摩高手,一下按在腰骨穴位,酸、痛、軟、癢百感交集。我看了在主場新聞所有關於「一代宗師」的評論,想不到連驊仔也罕有地表達出感性,王家衛果然是按摩高手。
+ f  i/ _2 ?3 g5 j! B6 h& e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5 A( X& z; B8 j; ^6 @
評論看了,電影仍未看。我寫的也不是電影,而是對大家所討論的民國美好年代有所感。去年內地出版岳南三大冊作品「南渡北歸」,成為暢銷書,內容寫民國知識精英,學術大師的故事,由三十年代南京政權黃金歲月,到抗日南渡大後方,勝利北歸,內戰分裂,因政治而朋友老死不相往來,四九年後不少大師學術生命結束,錢穆、陳寅恪、胡適、傅斯年、金岳霖,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三十年代風華正茂,都是一代宗師的人材,但在時代轉折下,他們最好的都留在了民國南京時代。此書讀後令人難過不已。公仔箱論壇/ t# {, K0 H' X; E9 }1 E6 q
tvb now,tvbnow,bttvb4 ^9 l* W  A+ w" U9 l
但最後託庇於殖民地的民國傳統,尤如葉問詠春拳,錢穆新儒家,嶺南畫派大師,卻開出了另一片天地。他們遺落在香港,在九龍城醫館武館、在桂林街的新亞書院、也在董橋的清供文玩、陶傑遊戲文章之內。有次我問陶傑為何大兒子會改這名字,他說因為「泰澄」二字有一種民國的味道!他心目中中國文化最美好的年代,也在民國南京政權時代。
. `7 T9 a# P" O" J' f8 A- X# L5.39.217.76
$ P1 C. a0 b1 |公仔箱論壇 七十年代我唸的是中文中學,老師有台灣唸大學回來,也有民國精英,四九年後不少都在香港中小學任教。李柱銘父親李彥和將軍,留法里昂大學,抗戰時任第七戰區政委,能寫舊體詩及教授論語,四九年來港,其後任教於華仁中學。有次李柱銘將父親遺物給我看,保留了他寫給華仁神父的一封英文求職信。他們教授的以文史為主,我初中時看蔣夢麟、余光中、唐君毅,錢穆,大學時看陳寅恪等人作品,何嘗不是受這些民國人的影響,就如葉問來港教授詠春一樣,民國的文化也在香港傳承下來。公仔箱論壇, J) p' D$ C* o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v% h2 ^- s- b  g3 R; M: Y5 k
香港人要好好認識自己,不要自我矮化,誤以為背負殖民地原罪,疏離中國傳統文化,因此要急急補救。香港與台灣所傳承的文化傳統,比今日內地那一套虛假的,功利的、搵食包裝的所謂文化傳統,其實,有過之而無不及!tvb now,tvbnow,bttvb4 @  @4 d+ p, k/ O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Z& Y2 o0 n1 ]2 {+ Y
見自己(二)
, H" S; J5 o( [4 k6 D4 c3 Z

$ {) w! a  |4 d. N, m

. i/ O4 I2 j) n3 J6 f5.39.217.76為了準備與陳雲的對談會,我在看他的新作《香港遺民論》,我贊成香港人需建立主體意識,面對中共,香港人所保守華夏文化傳統,是我們主體意識組成部份。陳雲以遺民及避秦者來概括香港文化身份構成,我在《過客2:中國遊記》一書中,也曾提及香港人文化遺民的心態。  [3 R8 ]! u8 x0 v, ]
商人何世柱父親專門收藏明未清初遺民藝術,以明月清風樓為名,五十年代託張大千購藏書法、字畫及扇面,香港擁有江南抗清遺民藝術最完整私人收藏,相信並非偶然。我認為香港的遺民意識,不止於辛亥革命後滿清舊式文化精英避居香港,而是由太平天國之亂起,內地士紳持續移居香港,形成了在殖民地治下一種文化傳統主義的基礎。李國寶家族在港開枝散葉,先祖乃在太平軍之亂,由鶴山避亂而來港,便是一例。香港文化傳統主義,令我們與內地五四運動分道揚鑣,最終也沒有參與到五四激烈反傳統主義運動之中。
. h7 m2 Q3 a. c8 f0 N
' m/ E' G% T- G. k5 ^tvb now,tvbnow,bttvb 五四開出了惡之花,一九四九年以俄為師的共產黨建政,對傳統文化精英來說,其恐懼猶如一六四四外族滿清人關,共產黨繼承了五四激烈反傳統及文化革命,提倡工農兵革命文學,高舉延安文藝路線,文化藝術為政治服務,傳統主義者本質上與共產黨水火不容,雖避秦香港,也時刻抱持文化復興信念。一六四四年多鐸親王鐵騎兵臨揚州城,江南文人別無選擇,只有走上武力反抗一途,持續十多年抗清鬥爭,最終失敗,有的遁入空門,有的隱居,有的進行文化抗爭,筆下江南盡是殘山剩水,禿筆山巒、怒目魚鳥。一九四九因有殖民地英人庇護,傳統文人找到了立足點,無需起義,他們或為教師、或為政府公務人員。
( H, `$ p* S  t+ U, 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I( f; S& I5 J
香港六七十年代小學課程要教授古文,要背誦唐劉禹鍚「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蓉「習慣說」,「蓉少時,讀書養晦堂西偏一室,俯而讀,仰而思••••••」。什麼人會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放在殖民地小學課程中,當然是殖民地政府。最明顯不過是五十年代構思成立中文大學,尤其選中了高擧傳統文化及反共的新亞書院為合作對象之一。麥里浩總督五十年代出任政治顧問時,巳知道政府必須在教育上抗衡共產黨滲透,而共產黨與傳統主義者水火不容,在抗共拒共方面目標一致,不會重蹈新加坡南洋大學被共黨滲透的覆轍。香港傳承華夏文化傳統,除了南渡民國精英外,殖民地總督亦有意培育。
0 n, `( ?% Z) e3 `  x. B
1 ]$ {' w" q3 h% ~* K 四九年後精英南渡,除了錢穆、唐君毅等學術名人外,更多是普羅中產、商人、知識人、軍人,這種文化遺民意識,構成了香港人文化身份。北京領導人常問為何回歸十五年,人心未回歸。香港人文化身份,背後所隱含的傳統主義及抗共意識,他們明白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