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河南的李放喜,一年中總有幾個月要開著卡車拉著家鄉特產「鐵棍山藥」去趕集。臨近馬年春節,李放喜開了12個小時車,來到湖南長沙的馬欄山集市。 他告訴記者,這次拖了3000斤山藥,在長沙周邊的集鎮「打轉」,「20天已經賣出1000多斤了,集市比菜市場好賣」。 早晨8點,馬欄山集市已支起了大大小小的攤位,蔬菜瓜果、活禽水產、鍋碗瓢盆、衣服鞋襪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時不時傳出商販們的叫賣聲。臨近春節,還有不少攤位銷售紅包、福字、剪紙和中國結裝飾。 趕集,是中國自古就有的民間風俗。老百姓們聚集在某一個區域,囤物換物,買賣交易。集上物資品種繁多,人流涌動,早在明朝時期,就有「每集則百貨俱陳,四遠盡湊」的描述。由於物品數量有限,交易時機很要緊,加上集市往往從清早開始,所以有了「趕」的含義。 有歷史記載,中國古代大部分地區都盛行定期集市,即每隔一段固定時期舉行貨物交易活動。這種傳統的貿易形式至今在中國許多地方仍保留著,例如「逢五」,則在每月5、15、25號,在固定或鄰近的幾個地點輪流辦集市。在長沙,至今還有不少地方保留著「逢三」、「逢六」、「逢七」趕集的習慣。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民都是挑著擔子、推著板車來趕集,說不上買東西,都是以物換物。後來農村生活條件好了,搞種植、搞養殖,才用錢來流通。」馬欄山集市管理人員甘正和告訴記者,賣貨的人越來越富,都扔掉擔子,開上車子。 為了「跟著集市趕」,李放喜花6萬多元買了一台卡車。3年時間,車子已經跑了五六萬公里,「國家政策好,拉著農產品走高速可以走綠色通道,不花錢」。27日,在長沙「逢七」集市,停了大大小小幾十輛麵包車、貨車,有的尾箱裝著瓷器碗盤,有的裝著新鮮蔬果…… 如今在中國許多鄉鎮,商販們都是開著汽車來趕集。中國的「村村通」工程早已延伸到過去的「窮鄉僻壤」,延展的道路為農民開車進行物資交易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買一台幾千元的電動三輪,甚至幾萬元的貨車,對漸漸富起來的部分中國農民而言並不太難。 農民們「趕集」的手段越來越現代化,城裏人卻開始「返璞歸真」,甚至有人開著車穿過大半個城市,只為買幾棵大白菜。長沙市民唐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和妻子每逢7號、17號和27號,總會開車到集市上轉轉,「一是便宜,二是放心」。 對於居住在中國都市裏的人們來說,趕集並不僅僅是對「實惠價格」的追求,「回歸鄉村」更成為一種嚮往和時尚——城裏人似乎更願意相信,從農民手中買來的白菜和活雞,更接近於純天然。5.39.217.76. @+ N& o4 V5 ~3 f, r/ b( e
5.39.217.76; ?: {! K, g% K" M. b
% Z3 v6 W- y" {% ]9 `" \ G% ftvb now,tvbnow,bttv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