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中國內地] 專家:賣地財政讓地方政府低估了鬼城潛在風險

近幾年來,“鬼城”成為媒體批評房地產泡沫時常常引用的一個現象。所謂“鬼城”,一般來說,就是在該區域內興建了大量住宅項目,但是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大量住宅空置,並沒有如期引來人流。5.39.217.76; X8 A% j, G" t' h; f* q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E3 o: M0 c4 T/ |. ~2 C
5.39.217.76% M4 i+ {! k9 e2 h$ i3 Q, J0 J
      為什麼很多新城會成為鬼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超前。如果再回到10年前,那麼現在看起來很多很繁華的新城也就是某種意義上的“鬼城”。以上海浦東為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區常住人口為3187445人,但是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常住人口已經達到5044430人,十年共增加1856985人,增長58.26%。10年前上海浦東很多地方還是空空蕩蕩,而現在這些地方已經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 5 i$ Y$ @$ ]- k

, c' B' W2 h; v9 [& D- I  難道地方政府沒有看到人口流動的趨勢?顯然不是,各地地方政府都有統計部門,明顯知道人口的流向。為什麼明明知道人口在減少,但是各級地方政府還是願意大興土木建設新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在於過去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使得它們認為建設新城的成本完全可以獲得彌補,而且通過建設新城還可以增加GDP,何樂而不為呢? ! z& }/ [) \' {( w" z1 D

4 P0 \0 p1 D' h  i( B公仔箱論壇  歸根結底一句話,那就是賣地財政讓地方政府低估了“鬼城”的潛在風險。在過去十多年中,那些最早以土地為抵押品進行新城開發的城市幾乎都取得了成功: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深圳、廈門等經濟特區被迫嘗試仿傚香港,通過出讓城市土地使用權為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從此開創了一條以土地為信用基礎,積累城市化原始資本的獨特道路———這就是“土地財政”的由來。隨著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和2003年土地招拍挂等一系列制度創新,“土地財政”不斷完善。急劇膨脹的“土地財政”,幫助地方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積累起原始資本:城市基礎設施不僅逐步還清欠賬,甚至還建設了超前的基礎設施———如新城。
1

評分次數

  • gztvb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