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加坡] 新加坡經驗:社區培育基層友誼共同體

房子不僅僅是一堆冷冰冰的鋼筋水泥、土木沙石,更是組建家庭、凝聚人心的社會黏合劑,所有社會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無不系於其上。新加坡建屋發展局的案例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N& a+ r( d- }# N" W
公租房政策讓“居者有其屋”
3 t1 R2 o  ?! a4 ?) k公仔箱論壇直到1959年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上臺執掌自治政府行政權之際,以前英國殖民政府設立的改良信托局總共才建了20907座房屋。這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當時新加坡人口為160萬,不到10%的人擁有住房,大多數家庭住在擁擠的貧民窟里,沒有干凈的飲用水、衛生設施和其他基本生活設施。
6 Q" T( ~* B* a8 n1960年,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自治政府設立了建屋發展局,給了它充分的財政、法律和政治支持,制定了幾個五年建屋計劃,開始大興土木,為民眾建造公共住房。在第一個五年建屋計劃(1961-1965年)完成時,55000套公租房拔地而起,比殖民政府改良信托局建造的房屋多兩倍,二十五萬人的住房問題得到解決,租金不超過住戶月收入的20%。這部分租金收入并不足以讓建屋發展局保持財政平衡,差額由財政房屋補貼填充。第二個五年計劃(1966-1970年)為三十五萬人新建了6.7萬套住房,環繞新加坡市區的貧民窟在這個時期基本消失。第三個五年計劃(1971-1975年)新建了十萬套住房,50%的新加坡人居住在政府公屋里。
5 B2 O& P" ]% @6 B! E& f: D* N3 @tvb now,tvbnow,bttvb1964年,新加坡政府開始執行居者有其屋政策,這種住房自有方案讓低收入家庭可以用低於市場水平的價格,分期付款,購買公租房。1968年,新加坡政府允許新加坡人用中央公積金購買政府公屋,這進一步提高了新加坡的住房自有率。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政策一直沿用至今,已建造了90萬套公共住房,93%的新加坡人生活其中,住房自有率已升至87.5%,人均居住面積從1959年的6平米升至2010年的30平米,新加坡人的居住狀況得到實質改善。5.39.217.76/ z* m! F7 G! [; y/ l
促進社會和諧的社區規劃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9 a# A; }4 @' U/ S# o7 n
強化家庭的紐帶作用,滿足人在生命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基本情感和物質需求,是新加坡公共住房政策的首要功能。在購買和廉租房申請上,三代共居者最為優先,鼓勵三代共居;年輕夫妻首次購房也優先供應,但優先權減半;希望獨居而又不遠離家庭親友的老人,也可以得到滿足。月收入低於1500新元的貧困家庭可以申請較小的住房,還可以獲得4萬新元額外補貼。公租房每月的租金只有32新元,約合人民幣160元。更為富裕的家庭,則可以申請四房、五房類公屋。
; N" k4 F2 A3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除此之外,公共住房的社區規劃也盡可能方便居民,為每個家庭提供宜居的步行生活圈,這就是新加坡市鎮重建局主任曹福昌所說的“毗鄰原則”。這種原則努力建構一種就近生活、就業、交流的基層社會機制,新市鎮和組屋區距離市區不超過五里,上班時間不超過半小時,車費不超過五毛錢。每個家庭不用步行太久,即可到達市場、商店、學校、娛樂場所、民眾聯絡所和診療所等公共設施;每七萬五0 u# I+ a. M: V- ]
千人的組屋區,設立一個市鎮中心,提供圖書館、郵局、銀行、百貨商店、戲院等基礎設施。民眾聯絡所就坐落在社區中心,也是基層社會和諧的支柱。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m' b8 Z2 ~% k' Y- I5 ^
除了方便,公共住房的建筑設計也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為原則,努力創造建構一個熟人社區的制度環境。從每座公共住房大樓都包含房型不同、大小各異的房子,讓不同收入群體和社會階層的人可以混合共居,共用兒童游樂場所、健身場所和開放空間,鼓勵居民之間的交流。
) ]! t: C7 k6 r0 u公仔箱論壇作為一個華人占主體地位的多種族社會,新加坡曾經有過種族沖突的慘痛教訓。因此,新加坡的公共住房還用來執行種族融合政策。在清理貧民窟和城中村的同時,新加坡的每棟公共住房建筑都設定了種族配額,讓不同種族的人共居一處,相互之間低頭不見抬頭見,在自然的人際交往中增進彼此的友誼關系。這讓新加坡得以在馬來人國家包圍之下,能夠成為種族關系最為和諧的東南亞國家。. X8 m' y  S4 x5 ?% h6 N
在家庭、社會層面以外,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政策也是新加坡國家建設的一部分。廉價、舒適的公共住房,方便、宜居的社區生活,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基層社區友誼共同體,成為新加坡人的集體記憶和共同經歷,這種符合東方人心理的社會團結機制,是新加坡社會穩定、經濟增長和民眾對政府高度信任的基礎,也被治理者和研究者視為其國家認同和社會凝聚力的重要來源。* S  z- n" G( w, w5 N$ e* I
新加坡經驗的啟示
+ H% a% ?" g' P; \3 htvb now,tvbnow,bttvb新加坡的公共住房經驗至少可以給我們四點啟示:1 H+ _; ]& Q2 g% T
第一,經濟離開住房市場化也能增長。新加坡政府從來沒把住房作為經濟的支柱產業,沒把住房視為一個純粹的市場商品,而是將其主要視為公共物品,住房的公共化始終以絕對優勢壓倒市場化,但新加坡的經濟一直在增長。tvb now,tvbnow,bttvb# }0 f; L  F4 ?0 Z" j
第二,住房問題不解決,社會治理難度必然加大。住房是個體建立家庭、融入社會的起點,在擁有舒適的居住空間這個起點上舉步維艱、負擔沉重,擁有美好生活前景的希望大大受挫。如果不能在治理理念上充分考慮人們對穩定家庭生活和社會關系的情感依賴,不能在政策設計時充分照顧人們對生活成本的承受能力,盲目依賴市場化的住房政策,社會治理不僅會在心理層面增加了難度,在政策執行層面也必然阻力重重。5.39.217.765 w0 q. D) h) g% m8 _3 W
第三,住房可以產生最穩固的政治支持。除了維系家庭紐帶、促進種族和諧和鼓勵社會共識的作用之外,公共住房政策也為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積累了最深得人心的政治資本和最穩固的政治支持。在住房問題上,過度消耗幾代人的積蓄,隨著人們的錢袋子同時變癟的,還有人們對政府的信心。" n2 ~; V! m* j& s& k/ a
第四,住房問題也考驗著國家促進國民幸福的制度能力。家庭是幸福的發源地,住房是家庭幸福的根本。人們的居住狀況、家庭的組成結構和經濟特征、需要贍養老人或撫養兒童的家庭狀況,以及各類家庭的住房需求及其他社會生活需求,治理者是否真正全面了解,了解之后是否真正用於制定適宜的決策,這些都考驗著政府增進國民幸福的能力,這尤其需要將民眾對家庭紐帶、宜居生活的正當心理需求,融入各項社會政策當中,變成可具體操作的政策方案。實現了這一點,將可以較低的管理成本,得到一個有序的和諧社會。
& c0 V. G4 y; a2 A2 e  U$ d; S9 l2 w5.39.217.76
1

評分次數

  • civicboy1969

流蜉戀華露,碌碌競朝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