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港澳台] 解編公設地:美意暗藏大風險

為解決公共設施保留地的長期民怨,內政部釜底抽薪地想出解編三成、還地於民的重大政策變革。從照顧保留地地主權益、因應人口成長變化的角度,調整保留地政策有其必要;但前提是要充分掌握其間各種可能的陷阱,尤其是地方政商的干預暗流。否則,若解編過程引發土地大車拚,滿足了眼前財政需求,卻陷都市發展於萬劫不復,即得不償失。 解編七千七百餘公頃公共設施保留地,內政部的如意算盤是:一方面解決地主的長期怨懟,一方面政府分得四成土地的回饋;如此賺進上兆元的收益,可用來紓解中央及地方財政困窘,可大力推動建設。再另一方面,市場也因為土地釋出、供給增加,有助緩和房價壓力。 這個算盤,對可從土地獲利的一方當然喜不自勝,卻為國土和都市發展帶來莫大風險。所謂都市計畫,是指考量一定地區的容許承載力,對都市生活之地質條件、道路、綠地、防災、水資源等客觀條件擬出發展計畫,並對土地使用合理規劃,循序推進;而公共設施用地的指定,正是為了保證都市的居住和發展品質,使其機能得以正常運作。 解編三成想法的「靈光乍現」,營建署官員的解釋是:「因應高齡化、少子化趨勢,且都市人口成長不如預期。」這樣的說詞,略顯勉強。因為少子化、高齡化是漸進發生,且台灣地區城市規模還在擴增,明年桃園升格後,六都容納了台灣總人口的七成,其他十六縣市人口還在移向六都。 「還地於民」政策讓人不解的是:為什麼不循常態的都市計畫機制解編?效期二十五年的都市計畫,為了貼近客觀環境變化,特別設計了每三到五年「通盤檢討」的機制,容許適度增修;其中規定了「對於非必要之公共設施用地,應變更其使用」,這正是公設保留地的常態退場機制。 如果先前通盤檢討不同意公設地解編,這表示該公設地是未來都市成長必須預留的空間。且目前累積未徵收的兩萬五千多公設保留地,許多是經過多次通盤檢討而未解編;其中,雖存在地方首長漠視公設地主權益的因素,但也說明這類公設保留地有其必要性。 大量解編讓人不安的另一個理由,是地方民意代表的插手。地方民代有相當高的比例參與建築或營造的投資,對公設地解編之後的用途必定高度「關心」。如果這些解編地大量通過政商壓力改為商業區、住宅區,以今天大廈建築量體之大,勢必愈發加速人口之聚集,進而降低都市居住品質。 缺乏國土承載力概念,是大量解編公設地極大的另一隱憂。大台北盆地承載人口五百萬是合理推估,現況是不計流動人口、設籍者即超過七百萬人,早已超負荷。目前統計出來的公設保留地,新北市佔了近四分之一,近六千三百多公頃,桃園也有近一千八百公頃;若解編的土地都成了住宅、商業大樓,再加上政府淡水新鎮計畫,林口、浮洲合宜住宅、桃園航空城、獎勵退場私校改建地等的大量吸納人口的造鎮計畫,光是維生系統,就壓得北台灣難以負荷,更侈談防災。 其實,目前全台都市計畫可容納兩千五百萬人口,遠超過經建會規劃的二○二五年二千三百五十萬人所需,這還不計算非都市土地可容納的人口。台灣目前的居住問題,是人口配置失衡、城鄉發展不均等「國土計畫」層次,而非住宅區或商業區建地供應不足,政府必須拉高層次看問題。 內政部宣稱,將以生活圈為單位,而非逐一檢討都市計畫的方式解編。但在實際作業上,哪裡該解編、哪裡不該解編、解編後變成什麼分區,將是「實力原則」。過去有豐富捐地節稅、捐地換容積經驗的建商,手上早就囤了許多地,以其政商關係的強勢,必然成為公設地解編的最大獲利者。 至於中央期待地方政府以回饋土地所增加的財源來還債、總合治水、防災,這種想法,恐與地方政治的現實脫節。遠的不談,八年八百億治水追加到一千四百億,錢進地方,計畫也完成,但南部卻接連大淹。以地方的各自為政,縣市跨區域聯防的可能性不高。
% P* C% n3 w3 }: j& y
公仔箱論壇4 ^4 O2 n9 b/ d6 D3 k& v+ \6 {
【2013/10/19 聯合報
0 {* d1 Y4 d% q' |0 I& R2 g, |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 o/ E3 k6 P, ~# r! t' k) q* D4 x
公仔箱論壇& {8 E6 r! d4 z; z" T, X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