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歐巴馬標舉「再平衡」所牽動的亞太新局,就台灣的立場言,不宜過度強調其在政治或軍事上的意義,而應特別關注其漸將驅動的經濟情勢演變。國人必須警覺:台灣也需有自己的「再平衡」。 歐巴馬的「再平衡」,被附加了許多政治性或軍事性的註腳,如「重返亞洲」、「進入中國的後花園」、「新圍堵」等;人們或許不必完全否認此類觀點,但這卻是見樹不見林的說法,也是誤以二十世紀六○年代的冷戰語言來解釋廿一世紀的世局。 冷戰年代,美蘇的對立以歐洲為主要舞台,當時的情勢是,美國主持北大西洋公約,蘇聯主持華沙公約,亦即以軍事聯盟對抗軍事聯盟;如今,亞洲若成為美國與中國大陸兩強「再平衡」的舞台,正在浮現的則是美國主導的TPP(泛太平洋夥伴協議),與以中國大陸為樞紐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這卻是兩個有競有合的經濟組織。 歐巴馬高舉「重返亞洲」的旗幟,並有意無意地渲染「抵制中國崛起」的意味;但歐巴馬自己確知,軍事不應也不會是解決未來問題的手段,關鍵仍在經濟,而TPP即是歐巴馬提出的經濟手段,亦即主要欲以經濟方法去實現「再平衡」之目的。 同樣的道理,也見諸中日韓三國在金邊宣布啟動三國議簽FTA,及共同推進RCEP;足見日韓的獨島爭議與中日的釣魚台爭議,雖也皆是各自回應國內民族主義的必要戲碼,但三國亦均知,未來世局演進的關鍵仍在經濟競合。畢竟,島嶼之爭只是「樹」,經濟結盟才是「林」,不能因樹毀林。 這牽涉到「大歷史觀」的認知,十九世紀的戰爭大多出自經濟動機,嚴重者甚至以武力強奪他人領土而據為殖民地或租界;廿世紀的戰爭主因,則在意識形態,冷戰的主題是「圍堵」與「相互輸出革命」。然而,自廿世紀末葉,由於武力經濟殖民已無可能,而共產政權又相繼崩解或進行「改革開放」,世界的「再平衡」即愈來愈不應亦不會訴諸戰爭,而必須循由經貿競合的途徑,歐巴馬的「再平衡」也不例外。 由北大西洋公約對抗華沙公約,轉到以TPP對抗RCEP(弔詭的是,此為「東協加六」,而東協卻是被認為有與北京抗衡意味的軍事聯盟);顯示了歷史氛圍的大改變,也給了世界各國一個新課題。未來世界的強國或領導國,將愈來愈不再能徒以軍事為憑藉,而須以經貿的創造力及經營力為張本。準此以論,美國主導的TPP欲以高勞動條件與高環保條件等為門檻,來「削弱」後進國家的「優勢」;卻會否因此使中國大陸主導的RCEP後發先至且後來居上,這也許就是美國能否「再平衡」的考驗。 在亞太「再平衡」的大局中,台灣必須思考自己的「再平衡」。不要過度幻想亞太「再平衡」的軍事意義,而應嚴重關切其所必將牽動的經貿情勢;對台灣而言,TPP及RCEP都應設法加入,倘若二者皆落空,將成「經濟孤兒」,其政治性效應尤不堪想像。為因應新局,台灣的關鍵作為有二: 一、對外言,必須建構更為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在台灣方面,應試以「在大屋頂中國下的一中各表」為「九二共識」的升級版,努力與中國大陸尋求「一個中國」的定義共識,以穩定兩岸關係。在大陸方面亦應知,台灣並非無意願參與,或無資格參與TPP及RCEP,而倘若完全只因北京的阻撓杯葛而不能參與,這將是中國挾持外國對台灣的巨大政經迫害,必然不利兩岸之將來。 二、對內言,必須建構朝野一致的政經共識:就經濟言,不開放,不能活;要開放,又有痛苦。朝野應共同克服、化解開放的痛苦,不宜以開放必將面臨的痛苦作為政治鬥爭的籌碼。就政治言,民進黨被台獨挾持的國憲認同與兩岸政策必須轉型,不能又陷於「再平衡/新圍堵」的迷夢中,而蘇貞昌、蔡英文等,尤不能成為比石原慎太郎更「史盲」、更不識大體的政治人物。 其實,在世界政經情勢發生如此巨變的今日,全球各國皆在尋求自己的「再平衡」;對台灣而言,無論就國家治理或兩岸關係的「再平衡」,亦應深思慎擇。 tvb now,tvbnow,bttvb% u4 U \7 \3 `5 O) Z
% _5 L% u( A. y8 i( I/ d) H【2012/11/27 聯合報】# V$ ~% t- I# [, ?+ q: y' q
/ k4 n; ]: p& ~1 c
5 X& A r! D* @1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