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華民國一○二年元旦,即是開國一○二周年紀念日。我們的新年祝願是:鞏固憲政,經營國際。 在世界、兩岸及台灣內部皆值劇變的今日,鞏固憲政與經營國際,是中華民國生存發展的兩大課題。鞏固憲政,不僅要改善中華民國內部的國憲認同,與提升民主憲政的運作品質;亦須努力在「一個中國」的範圍中,尋找中華民國在兩岸之間的立足點。經營國際,則在將台灣營造為一個自由開放的亞太經貿平台,藉由多元多邊的世界經貿紐帶,以建立並穩固台灣的國際角色與地位。 這二者之間,有相輔相成的關係。中華民國能在內部及兩岸鞏固其憲政體制,應有利於經營其國際經貿關係;而自由開放的國際經貿關係,亦有利於鞏固中華民國在內部及兩岸的憲政地位。 先談鞏固憲政。中華民國憲政經過多年在內部及兩岸的跌宕震盪,在內部出現了如民進黨謝長廷的「憲法共識/憲法各表」;在北京則出現了「從各自現行規定(憲法)出發」的思維,胡錦濤甚至說「確認(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這一事實,符合兩岸現行規定,應該是雙方都可以做到的」。這類思考顯示,不但在台灣內部漸已明白「無中華民國則台灣不保」,連北京亦知「台灣的現行規定(一中憲法)」,即是維繫「一個中國」及兩岸和平發展的支柱。此即本報社論所說的杯子理論:「中華民國是杯,台灣是水;杯在水在,杯破水覆。」 也就是說,鞏固中華民國憲政,非但符合台灣的利益;而維繫中華民國的憲政運作於不墜(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亦是維持「一個中國」的唯一路徑,因而也符合兩岸的共同利益。所以,究其實際,北京近幾年來所做的一切努力,亦不啻皆在維護這一部中華民國的一中憲法而已,或皆在防範台灣以正名制憲顛覆了這部憲法而已。說白了,兩岸在鞏固中華民國憲政上,具有共同利益。 如何維繫此種共同利益?北京的兩岸政策重心,已由「唯統一」、「非統一不可」之刻板陳述,轉移到「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直截了當地說,兩岸若能「從各自現行規定(憲法)出發」,簽定《和平協議》之類的架構,以穩定「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前述共同利益即可獲得保證,此即本報所主張的:「在大屋頂中國之下簽訂和平協議。」 準此以論,對台灣而言,鞏固中華民國憲政,不止是要在台灣內部努力,亦須在兩岸之間努力。對北京而言,也須有更超邁開闊的思維,將「大屋頂中國」納入「一個中國原則」。 再談經營國際。不論從世局、兩岸的發展趨勢,及台灣的處境言,台灣未來的發展路徑圖應是:ECFA→自由經濟示範區→TIFA→FTA→TPP(或/及RCEP)→自由經貿島。但這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一、要走這條路,對台灣的內在承受力及對外競爭力,皆是重大考驗;二、要走這條路,須有足夠的兩岸善意與互信,使北京不致掣肘,並轉為樂觀其成的助力。 這條路是台灣不能不走的路,且是台灣的唯一生路;它不只是台灣經濟的出路,也是台灣用以平衡兩岸關係及與國際建立連結的政經架構。 然而,顯而易見,台灣欲經營其國際經貿角色,亦與兩岸關係糾纏一處。台獨已無可能,中華民國必須在「一個中國」的範圍內尋求立足點,並在此一憲政架構下經營台灣的國際經貿角色。在台灣內部言,若不能建構整合的國憲認同,就不可能建立足夠的兩岸善意與互信,則台灣對國際的自由開放即不易實現,即使實現亦很難維持。在北京言,若將重心置於經營「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即應對台灣的國際政經空間給予考慮;在政治上,北京必須能使中華民國認同為「一部分的中國」,並使台灣人願認同為「中國人」,則禁堵或干擾台灣融入國際經貿架構的手法,恐皆與此背道而馳。 台灣的國際經貿藍圖必須獲得兩岸關係的支撐。中華民國若能堅持是「中華」的「民國」;「中華」就是不搞台獨,「民國」即是實行自由民主體制;則北京即無理由以武力強取台灣,也就形同宣告「統一」之不易,兩岸即應共同務實經營「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我們認為,此一「政治關係」,可以表現於「在大屋頂中國下簽定和平協議」;如此,台灣即可減少「台獨」的內耗,北京也可放緩「統一」的壓力,分別降低統獨的牽絆,致力於各自的內外治理。倘能臻此,台灣亦可在兩岸此種「政治關係」之上,經營其國際經貿角色。 馬總統若欲建立其歷史定位,應在未來三年多任期內,為鞏固憲政及經營國際奠定基礎;民進黨若欲重新執政,亦當以鞏固憲政與經營國際為重責大任;全體國人更應督責朝野政黨回歸到鞏固憲政及經營國際的兩大課題上,因為這是中華民國的唯一生路。
4 x+ y1 w9 |0 G
_' h6 j; w. Z8 \3 Y( f9 g4 R1 Q公仔箱論壇【2013/01/01 聯合報】tvb now,tvbnow,bttvb4 \9 X6 Z9 `! z( f* m. D9 p
9 g# c0 x" I+ Y3 F: R
! p, N: m5 c# V J. f公仔箱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