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騙案手法推陳出新,連專業人士、富投資經驗者等都中招。今年上半年的騙案數目已是去年全年總數,涉及騙款更倍增至逾6,000萬元,最多的一宗損失金額高達3,300萬元。: s! }. ^8 v2 }1 }
騙徒除以酒莊及房地產等包裝投資騙局外,亦有以優先認購Facebook等外國企業股份作招徠,3名受害人被騙去5,700萬元。
$ X) R* U/ X. }5 |- d' `$ `' ~tvb now,tvbnow,bttvb半年涉6千萬 老手專業也中招
4 L+ C1 V, J ?5 vtvb now,tvbnow,bttvb媒體公司fb年前上市,惹起一陣認購潮;3名年齡介乎32至63歲的本港生意人,經相熟投資顧問認識一名自稱跟大家族成員相熟人士,聲稱可於該公司上市前以優惠價認購股票,又揚言該公司股票上市後必大幅上升,他們遂以5,700萬元認購。5.39.217.76- D4 z P# p" \" t! C
惟對方要求受害人簽合約,同意股票暫時由騙徒公司持有,所獲利潤亦要稍後才能領取。受害人其後見股票大升欲放售,惟對方一直拖延,最後逃之夭夭;其中一名疑犯潛逃後返港,數月前被捕。! y! m5 g' A& b9 U7 a7 k$ L$ M
名人招徠 項目多在外地難核實
$ E8 c" y$ m. R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總督察黃以民表示,騙徒以投資包裝的騙局與時並進,會按市場需求而編寫科技、外國房地產、果園及酒莊等假投資計劃,並會先給小部分人一些「甜頭」,讓他們接觸更多受害人,再以很多似投資術語、似是而非的概念令他們墮入騙局,受害人不乏專業人士及有投資經驗人士。
. m) `9 c/ Q, _& i( Q# y: \他說:「無論他們將酒莊、咖啡園、基建等說得多天花亂墜,其實都是幌子,有關項目多在外地,令受害人難以核實,部分更會邀請藝員歌手參與,又或者有學者講解投資計劃,希望以名人效應作招徠,並多在酒店等高級場所聚會,令受害人誤以為公司實力雄厚而上當!」
( |# G( D/ y* E1 r今年上半年商罪科共接獲4宗大額投資騙案,已是去年同類案件的總和,85名受害人被騙去6,050萬元,較去年全年的2,850萬元急升逾倍,最多一宗損失金額達3,300萬元;而過去1年半合共有5人被捕。
# H, c0 C" L! A) W* j& {證監會投資者教育中心企業傳訊主管郭麗賢表示,騙徒多透過投資顧問接觸受害人,事主往往因跟投資顧問相熟而減低戒心,當對方提出可以低於市價認購股票或介紹一些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項目,未經深思熟慮便答允,最終招致損失。
* f( p! b M2 G) M: R5.39.217.76籲先認清風險 諮詢顧問意見
# W& |5 o. N l6 O公仔箱論壇她提醒市民應冷靜作出投資決定及認清風險,宜對欲投資的項目做足功課,了解中介人及相關機構是否持牌,勿因對方催促而匆匆決定,宜諮詢獨立投資顧問意見;如涉及海外物業則應向當地監管當局查核,並多了解當地法例,包括所購買的土地是否有永久擁有權等。中心年底亦會推出「金融知識及能力策略」,希望增加市民對投資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