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高漲的同時,如果政府政策不是拉市民一把,而是踩市民一腳,這個政府,實該檢討。 香港消費物價升至近年新高,財政司長的預算案以「派錢」了事,根本無法替市民解決問題。正當市民還為三餐一宿發愁時,又傳出公共交通工具要加價,除了稍早前私人經營的巴士公司提出漲價之外,多條渡輪航線也提出加價,還有最多香港市民使用的地鐵,儘管政府是地鐵公司的大股東,該公司去年還有巨額盈餘,但依然按照所謂的「可加可減機制」調升票價,實在讓人氣忿。這個所謂公共交通可加可減機制,是訂明這些機構可隨著消費物價指數的漲跌而調整,這個表面上看起來合理的規定,實則是向受苦市民再踩一腳。為什麼這樣說呢? 在高通漲情況下,市民本身已經百上加斤,但這個可加可減機制,卻還在這個時候允許企業漲價,不是再踩一腳又是什麼? 事實上,地鐵、巴士、渡輪這些公共交通工具,本來就不應該私營化,這些都是民生的必需品。然而,從殖民政府到特區政府,都行一套新自由主義的政治經濟邏輯,這套東西主張所有公營企業私營化,但近年尤其是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西方民主國家已開始對其進行深刻反省。但香港的官僚,卻依然保守這套過時模式,惹得民怨沸騰。 有人提出,特區政府應該馬上回收這些公共交通工具經營權,但這在短期內的可行性很低,更何況,如果官員們的思維方式沒有改變,私營變公營,還是會漲價的。因此,當前可行的是,取消可加可減機制,設定一套維持公共交通工具經營公司低利潤的標準,並成立一個包括民間社福團體、專業人士等成員結構的監督委員會,來審核相關漲價申請,讓這些公共交通工具即使掌控在私人企業手裡,不能成為市民的惡夢。
; O' L6 a: y) ?1 mtvb now,tvbnow,bttv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