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以为自称肿瘤专家的中医师能改善病情,一些癌症病人签下动辄几千元的“医疗配套”,当他们见病情没有起色要求退款却被拒,受访病人吁请其他公众千万不要像他们一样被误导签下昂贵医疗配套。 本报热线昨天接获多名读者来电,当中大多都是在讲述他们或其亲友在本地一家中医诊所被误导签下几千元医疗配套的经过。 他们大多都是从电台广播和中医刊物听闻有关这名以肿瘤专家自居中医师的介绍,才找上这名中医师,每个都是在初次看诊就被要求签下几千元医疗配套,不过当他们想终止疗程时,对方又不愿退回款项。 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会长黄进来告诉本报,中医师这种售卖医疗配套的做法不对。他指出:“看中医又不是上美容院,你用配套这样套住病人很不应该。要是病人看了一两次后觉得没有疗效要取消配套,你又不肯退钱,那对病人不公平。” 本报针对中医师要求病人购买医疗配套的做法是否抵触中医注册法令任何条款或中医执业者道德准则的问题,要求中医管委会作出回应,不过截至截稿时间,中医管委会都没有给予答复。 虽然说中医师的收费问题不在中医管委会的管辖范围,不过受访律师认为,要是案件牵涉到中医师作出误导性陈述(misrepresentation),导致病人以为中医师有能力给他们提供治疗方案,接获投诉的中医管委会就能以违反道德指导原则惩处违例的中医师。 在代表西医处理投诉和诉讼案方面有丰富经验的敦升律师事务所(Donaldson & Burkinshaw)合伙人丁竟甡在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中医管委会的投诉程序跟新加坡医药理事会处理对西医投诉的程序相似。 他指出,病人要是认为中医师有误导性陈述之嫌,向中医管委会投诉,调查委员会要是证实如此,管委会只会按条例惩处或取消中医的注册。 病人索偿需通过法律途径
2 g- q3 w0 ^! q, D7 o5.39.217.76 他说,病人要是想追讨回医疗配套的款项,他们仍需聘请律师透过民事诉讼或是透过小额赔偿法庭索偿。 他指出,要证明中医师曾作出误导性陈述夸大疗程效力,病人必须有证据,若单凭病人忆述他跟中医师的对话来证实中医师有没有违反专业操守有点困难,但是如果病人家属也在一旁听到这名中医师作出误导性谈话,而他们愿意出来作证,这会加强诉方的证据。 5000元买回普通保健品 患有初期肝癌病人向自称肿瘤专家中医师求医,签下5000元医疗配套,却发现中医师配给他的竟然都是一些普通人都可以服用的保健品。 由于没有告知雇主他的病情,这名麦姓男子要求不要刊登他的全名。 他在受访时说,他后来把手上这些药丸、药粉拿给其他中医师看,发现药粉竟然只是一些有助开胃、通便的中药材制成,而药丸据称含有人参、灵芝等药材。 他质疑:“到底这些保健品对病情有没有帮助?病人都是以为药物对病情有帮助才签配套买药,要是比较贫困的病人为了买药卖房子筹医药费,最终发现这些只是补品,那你岂不是害了人。” 他说,他当时向这名中医师申诉医疗配套太贵,对方说药价不能减,还告诉他如果负担不起那他最好找别人医。 问他当时为何没有质疑该名中医师的高收费,他说:“当时被验出患癌心情都已经很乱了,你哪里还有心情去货比三家。
; R1 `( A1 N; q3 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当时是听到这名中医师经常上电台讲肿瘤以为她有一定的资格,所以就赶紧去找她,加上又认定这会是长期病,就跟她签了配套。” , ~( J! M0 |/ ~) o( C- o2 V8 O" [
他只回去找这名中医师复诊过两次,就决定终止配套,后来托朋友上门求情才好不容易索回1000多元款项。 事发后,他在其他中医师的介绍下到北京求医,至今也定期回西医那里检查确保肿瘤没有恶化。 他希望大众媒体在选择中医师上电台广播节目或接受报章访问时,要小心筛选可靠医师,因为有不少民众都像他这样凭媒体介绍来选择中医,要是这些中医师夸大能力,病人会被误导。 本报尝试打手机联络这名为肝癌病人看病的中医师,接电话者一听到记者表明身份,便推说该名中医师在忙,没空听电话,随即挂断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