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5月失業率為4.06%,創五年十個月以來新低,但我國失業率仍是亞洲四小龍最高,另外,1到4月實質平均薪資倒退到16年前,顯示就業市場品質下降。事實上,這幾年來,台灣就業市場的趨勢是,薪資長期停滯、失業率長期偏高及青年失業率遠高於一般失業率等。要改善此一現象,每一個政府部門的決策者都應該努力去了解問題根源,並且從中找到對策來解決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 就業市場就如同一般的市場一樣,其價格與數量是由市場上的供需雙方所決定。因此,要了解就業市場的現象,就是去分析就業市場供需雙方的長期變化。首先,在需求方面,台灣現在面臨幾個長短期的問題,第一,由於近年來出口成長率降低,導致企業對於勞動需求減少。第二,由於景氣不佳,使得民間企業投資不足,企業新創造的工作也很少,無法產生對於勞動新的需求。第三,由於近年來國內經濟結構大幅轉向服務業,但是由於國內經濟規模不足,無法提供大量高級(或高薪)的服務業就業,因此對於整體薪資成長的幫助不大。 另外,近年來,臨時工作、派遣工作人數大幅成長,雖然增加工作的彈性,但是卻造成長期較低的薪資,這也是台灣長期薪資不振的重要因素之一。依勞委會公布統計顯示,去年我國的臨時與派遣工作者總人數為57萬人,占全體就業人數的5.3%。 在勞動市場的供給方面,也有幾個不利的因素:第一,近十年來大學數量暴增,造成大學生的供給成長太快,因此壓低了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的薪資。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海嘯,政府提供22K薪資補助,結果企業就直接以22K來僱用新進人員,造成新進入職場者薪資長期停滯。第二,由於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對於危險、辛苦及骯髒(3K)的工作不願意去做,於是政府引進大量外勞,到去年為止,台灣的外勞人數達到44萬人。這些外勞雖然擔任的是3K的工作,但是這些工作如果不引進外勞,那麼國內企業就必須用更高的薪資去聘用本國勞工,固然可以提高國內的薪資水準,但是在引入大量外勞的情況下,這些工作的薪資自然也很難成長。 造成供給不利的第三個重要因素,就是目前國內大學對學生所提供的訓練與企業所需往往相差很遠。很多科系學生所學根本不是企業需要的,也就是說,大學教學與就業市場所需無法相符合。另一方面,就算是畢業生所學符合企業需要的,但是由於缺乏實際的訓練,大學畢業生可能還需要很多實際經驗的培養才能真正成為企業所需。最後一個造成勞動市場供需不平衡的因素,是由於勞動市場上的訊息不充足,使得我們經常看見事求人與人求事同時出現的不均衡狀態。 針對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提供以下的政策建議供有關部門參考:第一,為增加勞動需求,短期內最好的方法就是設法吸引企業進行更多的投資,包括國內投資、外人投資、陸資來台、台商回台投資等,因為企業投資是創造就業的最佳動力。其次,政府應該提供更好的就業平台,讓企業與尋職者可以更容易媒合,或是去補助現有的民間就業平台,提供更多的勞動市場資訊。第三,政府也應該提供更多的就業訓練,讓大學畢業生可以符合企業立即的需求。第四,政府應加速通過派遣勞工保護法,讓就業更有彈性,也讓派遣勞工得到更多的保障。最後,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大學的科系整併應該更有彈性,以配合市場需求的變化,避免人力供需長期失衡。
' t& b9 o- @( y1 O4 m, S) I: Q9 Z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T# d S& R1 [ j3 m! C
5.39.217.76+ ?% A3 [, _- y% ?/ T
【2013/06/28 經濟日報】
/ u2 ^( V+ J1 b. f* |2 F公仔箱論壇
# u6 q7 Z" i4 Q; a# ]4 k9 V t5.39.217.76, W1 |' o7 L" G& u9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