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孩子,姥姥不疼,舅舅不愛。 民進黨原本要提出《對中政策總結報告》,但在上桌前蘇貞昌就主動將其改名為《對中政策檢討報告》;端出來上桌後,無人承認其有「結論」或「報告」的分量,謝長廷更指其只夠格稱《華山紀要》,眾人於是改稱為《對中政策檢討紀要》,最後又稱《二○一四對中政策檢討紀要》。 亦即,這個孩子,只准活到二○一四,到了二○一五就無疾而死。 這場對中政策大議論,歷時半年,經五場委員會會議,九場「華山會議」,六百餘人次出席,二百餘人次發言,最後卻落得「賞味期只到二○一四」。這種「本益比」,豈不令人啼笑皆非? 「詖辭知其所蔽,遁詞知其所窮。」《檢討紀要》所刻意閃躲迴避的題目,比「文字堆砌」(謝長廷語)所呈現者,還要令人「有感」。比如,《紀要》不談「凍獨」,可證民進黨根本沒有能力處理《台獨黨綱》。再如,拿掉了「憲政共識」,亦可證民進黨根本沒有膽識面對「一中憲法」。再如,《紀要》強調善待陸配、陸生、陸客,更使人注意到民進黨在《服貿協議》上的無理取鬧,於是,這種所謂「友善環境」豈不是「一手潑人家媽媽大便,一手給人家小孩糖吃」? 《華山紀要》出現的堆砌文字,「沒有讓人很有感」(亦謝長廷語),但眾人對《華山紀要》的詖詞及遁詞卻是心知肚明。一份政治報告的詖詞遁詞比白紙黑字還更「醒目」,這正是《華山紀要》的歷史成就。 通篇《紀要》想要說而「沒有說清楚」(亦謝長廷語)的是:民進黨不啻是在宣示一種「否定憲法一中,在鐵桿台獨的立場上主張與中國擴大和平交流」的「對中政策」。你看得懂嗎?
, N6 p+ {% L/ H! I4 B2 \# Q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64 p4 y6 z8 r" c3 p/ B
( r* l1 ^; {+ Q4 I( T; F5.39.217.76公仔箱論壇* `# q+ j! X4 Q" F,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