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國官方極力希望日本和周邊國家改善緊張關係,停止一切可能刺激中韓的言論動作,甚至非正式地要求安倍晉三首相不要再到靖國神社參拜,以免增加四月歐巴馬訪問東亞的變數。但是,日本對周邊國家,特別是中國的挑撥,未見緩和。 廿四日,安倍首相在眾議院開議的施政演說,第一次提及「集團自衛權」的行使問題。明言將推動透過「憲法解釋」的變更,讓自衛隊得以在海外活動,藉以對世界的「和平與安定」作出積極貢獻。 雖然嘴巴強調的是「積極和平主義」,不過,如果再加上廿二日於瑞士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通稱達弗斯會議)中提及的「今天的日中關係猶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英德」相連結的話,高度的挑釁之意,不言自明。只差沒說那邊是英,那邊是德。 一過農曆除夕,就是甲午年。無論如何,今天的東亞和一二○年前一樣,充滿了暴力的預感。 兩甲子前的甲午日清戰爭,當時的東亞諸國,包括日、清、朝、俄,全部捲入。戰場在朝鮮和黃海,爭奪的是朝鮮半島的利權,不過,台灣成為戰勝國日本的戰利品。不管我們在感情上喜不喜歡,這個歷史的「不是意外」的意外,就是台灣史和日本史產生關聯的開端。也就是說,從一八九五年開始日本史中有台灣,台灣史中有日本。 事隔兩甲子,時序重回甲午,眼前的東亞,再度因為領土以及資源利權的爭奪,高度瀰漫著暴力的預感。不過,歷史進路幾經轉折,再也沒有任何外部力量,可「輕易地」以台灣的利權作為政治交易的籌碼。只是,眼前的台灣,「敵人在內部」的猶太式氛圍四處瀰漫,也就是說,再不好好確立自己的國家戰略,以及國家目標的話,台灣勢將再度成為大國權力政治下的羔羊。 馬英九執政初期國安核心蘇起及楊永明,分別提出「親美/和中/友日」構想以及「東海和平倡議」,雖然都為台灣的歷史進程,提供了深遠的地下水脈。但是,放諸眼前的東亞,盡皆失效。無論如何,如果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再不將國家的整體戰略,向國民及國際社會說清楚的話,我們將難以對應東亞一二○年來的大變局。 與中國之間的「服貿」,以及與美國之間的「TPP」,說穿了都只是歷史的枝微末節。在眼前看起來非常重要,但是只要把時間的寬度一拉長的話,就知不過只是歷史發展的支線。 毫無疑問,戰略的失敗沒有辦法用戰術來補足;一樣地,戰術的破綻也沒有辦法用個人式的戰鬥來彌補。台灣的前進需要思想,需要戰略。期待馬總統最後兩年任期,放大格局,補足個人思想,建構國家戰略。
7 |4 x+ u( b; J: F
1 X1 p( c q3 k# e公仔箱論壇% I/ v* n9 r4 ?8 D
1 J- G: R8 D- f' ?/ C)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