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港澳台] 拚幸福經濟 不要拚數字經濟

一年復始,萬象更新。在除夕前一天傳來好消息,去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保2有成,達到2.19%,但對一般民眾來說,顯然不如人意,主因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事,都還籠罩在悶的環境下,因此國內經濟研究機構對今年的經濟景氣都不敢過於樂觀;去年底發布的成長率預測值落在2.7%到2.9%之間,近日因歐美經濟趨向正面發展,才逐漸調高為3.2到3.3%左右。 不論去年的保2,或今年的保3,有無達陣,其實都是數字的變化而已,重點是民眾的實際感受。 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常常失準,因為它涉及人類心理層面對消費態度的變動,也涉及了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卻難以預測的政治決策,甚至行政基層對於領導階層能否穩居上位的判斷,會影響其是否全力遵循經濟政策的落實。再加上全球化浪潮之下,各國的經濟透過貿易和投資互動,密切相關,國內經濟狀況能夠由國內政策影響的程度已經大幅下降。因此,有經驗的國家對於經濟成長數據,都只是「僅供參考」,不會將它當成是政績良窳的最重要指標。 相較於經濟成長率,人民的「幸福指數」是否提升,是比較可以反映施政效能的。雖然經濟狀況的好壞還是會部分影響幸福指數的高低,但是家庭關係、社會聯繫、身體健康、居住條件、環境品質、人身安全、工作與生活平衡、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等幸福所涉及的面向,不管國際景氣好壞,卻可以透過各種方案的調整,讓它們逐步改善,累積為一個經濟成長率也許不算太高,人民卻滿懷幸福感的社會,就像過去的不丹。 這種道理非常簡單:即使今年的經濟成長率為零,也就是今年的收入和去年一樣,但如果社會充滿著「好人好事」,大家看到、聽到的都是充滿光明的社會事件時,民眾的感受當然是更為美好幸福的;會斤斤計較經濟成長率的人也會大幅降低。 在這種認知下,全球主要的先進國家都開始調查「幸福指數」,做為施政參考;馬總統也在2012年總統大選時宣示將進行幸福指數的調查,並由主計總處在去年8月底公布了調查結果。調查發現台灣民眾的幸福指數為6.64分,和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所調查的37個對象比較排名為19,超越日本和南韓。雖然我國成績還算不錯,但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於今之計,應是由馬總統或江院長在一年伊始,宣示將以幸福指數向上提升若干名次,做為今年的目標,指示各項次指標的相關部會列為施政目標,全力衝刺以促其實現;特別是民眾的主觀幸福感,才應該是所有施政的訴求依歸。 在這種理念之下,許多民眾不願意看到的現象,但可以用有限社會資源就可以處理的事務,才可能受到重視。例如,如何提供高齡弱勢族群網路培訓的協助,提高他們和社會的聯繫互動;如何設計社區活動讓參與的家庭親子互動更為良好;如何提供社會優勢家庭對弱勢家庭協助和互動的方案,來提升社會間不同層級互動以提高社會的溫馨感;如何解決遊民群聚久居,以免降低居住品質並對觀光產生負面影響;都會鬧區及巷弄淪為流動攤販的聚集地,長期干擾遊客及正規商務。 這些政府高層往往不用心的「小事情」,卻正是經年累月形塑市民幸福感的重要元素。但如果只追求經濟成長,不追求幸福指數的話,永遠不會被中央部會列為施政重點;而效能相對較差的地方政府往往就成為拖累政府形象的淵藪。 我們誠懇地呼籲政府領導人,應責成政府相關部門以追求「幸福指數」的持續上升為施政目標;否則,政府進行幸福指數調查將變成另一項施政花瓶,勞師動眾、耗用資源卻反而製造民眾的怨懟。
+ ?! M+ `; K. @+ j0 n5 x$ {# a

) s' G1 O. D$ B9 U1 I; T5.39.217.76tvb now,tvbnow,bttvb2 l' E! I9 Q- g1 A8 o* s$ \2 a& l6 b
! f. a! |. L1 Q$ {  a# I- B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