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葉健民﹕地方官應從地方角度考慮問題

葉健民﹕地方官應從地方角度考慮問題
% H& M; k+ D6 h4 M  \, U公仔箱論壇
- W. y# U* l0 v( Q7 @$ P. s公仔箱論壇這或許是一個很愚蠢的問題:為什麼梁振英上台以後,我們感到日子特別難過?5.39.217.76: F# u3 t- N# l3 b: t, c7 p
5.39.217.76  J4 g) J, z. \, w% H% }
平心而論,普選無期並非始於今天,港英時期以至歷任特首任內港人民主訴求也從未曾受到尊重,貧富懸殊現象在這個喜歡誇大經濟自由重要性、反對政府介入的城市也存在已久,而至於樓價高企問題,曾蔭權政府停建居屋,眼見樓價急升也袖手旁觀更是罪魁禍首難辭其咎。再說官員失德行為,曾蔭權、許仕仁以至梁展文等也不見得身家清白,但為什麼大部分人確確實實在梁振英上任之後怨氣急增,氣憤難平?今年的《施政報告》,也許為我們提供了端倪。
/ M- r& }0 |  E5 o5.39.217.76tvb now,tvbnow,bttvb9 n/ B7 p* y, p1 D' y# R

3 d2 A4 K5 N1 v3 y0 Y% u: e- s7 v5.39.217.76梁振英上任後怨氣增 《施政報告》或提供端倪
6 w+ X9 C( ]1 O0 ]5.39.217.76我之前在本欄說過,對於今年《施政報告》中民生舉措特別是扶貧政策,我是絕對肯定的,但文件的最大敗筆,是沒有對中港矛盾作有力回應,撫慰民情。《施政報告》相當多篇幅予人的感覺,是特區政府的對象似乎是內地官員和群眾多於香港市民。對於群眾面對大量遊客湧入以及內地人以各種方式取得居留權後使用本地公共服務所產生的焦慮,《施政報告》的回應只是如數家珍去羅列出政府已經採取的各種辦法,但並沒有拿出什麼新招去進一步紓緩問題,大家也看不到相關的生活壓力如何得以減低。更重要的是,《施政報告》近四分之一的篇幅,是要說明香港的出路在於配合國家發展需要,本地經濟只能靠把握與內地融合商機。梁振英的重點,似乎旨在重申香港生存脫離不了內地的支持,別無他法。事實上,他也沒有打算提出其他經濟發展思路和想法,就連曾蔭權時期的伊斯蘭金融,四大產業等虛招也欠奉。這種觀點是否成立,各方可以論證討論,但即使我們必須要有中國視野,我們的眼界也不能只有中國。國內商機與消費力對我們固然重要,但這並不表示政府對市民承受因中港快速融合所產生的生活壓力可以輕輕帶過。我們當然歡迎旅客,但在旅客每年超過5000萬的今天,我是否可以考慮以旅客陸路離境稅的方式去減低那些消費力低的內地人士來港意欲?我反對大學研究生收生以本地生優先為取錄準則,因為申請人質素必須是根本考慮,不應以國籍分先後,但這並不表示我們不應對外地生收取較高學費,這也是世界各地大學的普遍做法。諸如此類的環節,我們的政府是否可以仔細考慮認真想想辦法,而不應只懂叫群眾多點忍讓,隨便拋句血濃於水等於事無補的說話?政府也許正在花腦汁去想盡辦法解決這些問題,但倘若如此,政府更應撫心自問為何市民完全感受不到他們有與群眾感同身受的切膚之痛,也看不出他們處理問題的決心。他們聽到更多的,只是蘇錦樑這種庸官叫人「等下班車」的輕佻說話。5.39.217.76: b6 h# x5 P6 e% F) x! k: a( c
5.39.217.762 \. x4 g0 d; j' ], b. p; t/ p
tvb now,tvbnow,bttvb8 l$ o- l+ o0 @5 y6 u% M
事事要以國內官民感受為先
" @6 M8 M7 M# n公仔箱論壇梁振英不可能不知道港人的怨憤,就算他對港人訴求真的不聞不問,緊貼國情的他也會從《人民日報》、《環球時報》等國內媒體得悉港人的怒火。我們也不能說他對此完全無動於中,因為港人港地、限奶令、零雙非位確實是他的主張。問題是,梁振英予人的感覺,總是把內地官員感受置於港人情感之上,無時無刻要把握機會去證明自己的政治忠誠,去為內地大小官員臉上貼金。所以當人人說他的成功當選是西環干政所致,他全不避嫌高調拜訪中聯辦;當大家埋怨內地遊客迫爆香港之際,他反過來說特區仍有極高承受力,再多幾千萬旅客也是歡迎;又或者明知文件早晚會曝光,他也毫不忌諱白紙黑字指示各政策局在決策時要照顧內地感受。這種內地為主的作風,當然非始於梁振英,但對極度缺乏建制力量支持、社會上又沒有多少基礎的他來說,便只能變本加厲去全力討好中央以至內地官員,事事要以國內官民感受為先,以求生路,但付出的代價卻是令本地群眾對政府愈覺疏離。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b2 @* M7 x1 ]* @8 n+ u

( M( E4 E* x5 c/ @: Q( v8 W. p; X5.39.217.76這種完全向內地傾斜的狀態,也有違於香港長期以來的政治常規。在過去百多年的歷史中,本地的政治領袖和社會精英,生存之道就是要於各種政治勢力取得平衡,才能有所成就。華人領袖當然要取信於英國人,但他們的言行禮數社交網絡也不能脫離本地社會,方能為港英垂青作為華洋社會間的政治橋樑。所以東華三院、保良局等這類匡扶弱小救病扶貧備受大眾認同的慈善團體的主要公職,便成為了早年社會精英向上攀升的入場券。本地社會的反響和輿情,也往往是港英政府決策的主要考慮,哪怕這可能會與倫敦見解相悖。例如倫敦早在開埠早期有意廢止「妹仔」制度,但歷任港督礙於本地社會強烈反對,一直拖延到20世紀初才正式取締。即使殖民地總督,在維護英國利益時何嘗不是也要兼顧中國考慮,要在兩個帝國夾縫中求存,便不能只求向英女王表示效忠而漠視中共訴求。例如戰後倫敦曾明示要求香港政府要把多架國民政府內戰後留在香港的飛機送給美國,但港府卻陽奉陰違拖拖拉拉,以免觸怒北京。香港的歷史中,成功的領袖就是有能力在這種多元格局(中國/英國、倫敦/香港、洋人社群/華人社會)中尋求生存空間,取信於民。
- i. y) I: e; I. ^0 i0 R1 H
- y, `# q/ k0 P& N5.39.217.76

* @* R! A- _( d- D1 `, k2 [% m! n香港人的要求其實很卑微tvb now,tvbnow,bttvb, X- v, \0 v* |* |8 f
這種本地政治領袖對上敢於擦邊球、衝紅燈,甚至有需要時要說不的勇氣,以及對本地輿情民氣積極爭取的進取精神,使我們在九七前左右逢源,既能滿足宗主國的政治需要,又能使我們享受來自內地的經濟好處(如穩定食品供應),卻又安撫民心(政府努力通過華人精英與民眾建立共同語言),這對穩定殖民地社會起很重要的作用。九七以後,這種平衡卻慢慢消失了。特區全面只向北望,政治領袖埋首揣摩上意刻意逢迎,甚至不惜壓制本地價值,焦慮與不安的社情自然油然而生。2005年曾蔭權走馬上任,民心回穩原因不在於他的個人能力和誠信,而是公眾視他的「香港仔」、公務員背景為一種港式制度和價值的象徵,心理上取得短暫安撫。這自然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但梁振英上任,大家就連這種幻想也沒有。/ D- C5 K6 M! S, f; ?3 a

$ _: S- c; t- ]; T對梁振英的個人功利來說,全面配合內地當然是合理的做法,但從長遠的中港關係來看,這卻是愚不可及。香港市民看不到或者感受不到特區政府站在港人角度去看問題,只會為更多鼓吹針對內地人的政見提供滋長土壤。今天,社會上仍有不少人會對「源頭減人」、「蝗蟲論」這些歪理予以抵制駁斥,我也仍然深信認同揮舞龍獅旗、闖軍營等行為的人只是少數,但假如政府仍然予人事事唯上,偏離本地民情印象,數年之後情會如何,誰又說得準?
, ~4 @0 T1 B( ?, V% o

' H* f. ^' k; o0 n# i  {公仔箱論壇香港人的要求其實很卑微,大家只是要求我們的地方官,能更多以地方角度去考慮特區內的各種問題。公仔箱論壇: ~( q8 q2 Y- H+ c  t+ @
9 \% u& P, P: U- y( R! N6 l0 t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