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兩季經濟表現不如人意,由於傳統上有所謂「五窮六絕」之說,振衰起敝的關鍵,在於7月開始的出口旺季。然而財政部進出口統計出爐,7月的出口竟較6月還衰退4.4%,尤其對中國大陸及香港此一最大出口市場,竟然衰退0.9%,不僅是拖累7月表現不佳的罪魁,而且還是去年9月迄今,十個月來首見的衰退。與此同時,進口更衰退7.6%,而且,其中衰退最多的項目,竟是資本設備,較去年下降17.9%。 這兩者都特別值得警惕。因為,對大陸與香港的出口固然占出口總額中之大宗,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過去20年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正來自於此。我們甚至可以說,十餘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的模式,就是中上游產業對大陸出口原材料及關鍵零組件,在世界工廠加工之後出口到美國等先進國家。這也正是台灣的主要出超來源;每年對大陸地區出超,可支撐起經濟成長率中極高的比重。如今,出口由急速成長轉為衰退,不僅做為擎天一柱的中上游產業其出路將瀕臨斷絕,台灣經濟的命脈也氣若游絲。思之,無比恐怖。 進口的衰退,常被視為經濟動力下挫的前兆,7月進口年減7.6%,這還是靠著小客車進口突然大幅擴增之賜,真正令人憂心的,是資本設備進口大減,就台灣的製造部門而言,這正是民間投資的核心,隨著民間投資連月衰萎,資本設備進口衰退乃是意料中事,只是未料其衰減幅度竟如是之大,可能意味下半年民間投資更不可樂觀,這對下半年乃至明年的經濟成長,都會是巨大拖累。 不過,7月的出口數字卻暗藏一個玄機:除了對大陸地區衰退,台灣對美、歐、日及東協等國的出口都正成長。這個活生生的證據一舉粉碎了政府當局慣用的託辭:都是受到國際大環境不利的無辜波及,台灣經濟才會連十下修成長率。這項證據要分兩項來解讀:一項是對大陸地區的衰退,其故安在?一項則是,對東協六國出口大幅成長8.6%,又所為何來? 比較這兩大出口市場,除了成長一正一負之外,我們也赫然發現,20年來聲勢日大的大陸市場,台灣的出口額固然高達98.8億美元,遠高於美、歐、日等國;但多年來名不見經傳的東協六國,我們的出口額也增至46.5億美元,幾達大陸地區之半,以此一消一長的趨勢看來,或許一年半載,大陸第一大出口市場的地位就要拱手讓人。 對中國大陸出口衰退,其根本原因正是五年多來其「騰籠換鳥」的發展策略已然達陣,在一年之中,世界工廠恐怕只會剩下一點殘軀,出口自然大不如前。台灣既以世界工廠為中上游產業的主要出路,則大陸出口不振,台灣產業自亦隨之凋零。因而7月的衰退警訊,只是再一次提醒我們千萬不要再一廂情願,必須趕緊另謀出路。 為中上游產業的產品找尋出路,還是馬總統三箭中提振出口的主軸,但看不明目前出口衰退的根本原因,更看不透未來出口的去路何在,則提振出口就又成了自我麻醉的口號而已。 認清出口不振來自大陸世界工廠轉型,而台灣的原材料、零組件又主要供世界工廠所需,則未來的出路不問可知,就是接手的新世界工廠。由種種條件判斷,東協六國再加上東南亞的孟加拉等國最具備接手的冠軍相,而且也正摩拳擦掌戮力以赴,目前已見到十分清楚的跡象。 台灣對東協六國出口激增不止一日,正是最明顯的線索。既知乎此,則時不宜遲,相關部門要趕緊搶在他國之前,為台灣企業及產品插旗布樁,等到它們的出口占有率超越大陸,已經崩壞的經濟發展模式即可易地重生,可千萬不要再觀望蹉跎,陷台灣經濟於不可自拔的泥淖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