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大四學生邵周成,因為大一、大二4個學期的英語考試一次都沒及格,也沒有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按照學校的規定將拿不到畢業證和學位證。該校教學督導組組長姚聖國在例行畢業論文答辯抽查中,發現邵周成的畢業論文質量很高,給予95分的高分,並建議準予這位“特別(怪才)學生”畢業,並授予其學位。最終學校採納了姚教授的建議,對邵周成的畢業論文進行全文公示,公示無異議後準予授予其學士學位。(7月20日 《中國青年報》)tvb now,tvbnow,bttvb# u8 Z. ~; n; z( w8 \& q0 Y/ F5 N# z
看完報道,筆者第一感覺就是邵周成這位“怪才”太幸運了。假如邵周成的論文沒有被例行畢業論文答辯抽查抽中,假如不是姚聖國教授“愛才心切”奮筆建言,假如成都理工大學抱定教育部的規定和學校校規不放,假如在公示過程中有專家橫挑豎指,那麼,邵周成將面臨無法畢業的命運。
6 P* B0 }5 @3 |0 ?" Y3 j8 {公仔箱論壇 由此,筆者想起了十年前向清華大學請辭教授及博士生導師職務的著名畫家陳丹青。陳丹青不能容忍的是博士招生考試中的分數順序,專業課竟然排在外語等課程的背後。正因為這樣的招生制度,美術尖子卻進不了美院。陳丹青的力爭沒有達到姚聖國建言的效果,他的學生也沒有邵周成幸運,最終陳丹青只得以請辭的方式表示回應,體現了他維護知識分子和藝術家良知的社會責任感。/ s0 B' `- R+ V/ D \: L+ a
眾所周知,一個社會,專才永遠多于全才。堵塞了專才的通道,看起來只是影響了少數人的發展,其實傷害的是大學教育本身。如果說陳丹青教授、姚聖國教授和他們的學生,僅僅是個例的話,那麼透過這些個例我們應當深思:大學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所,應該具備怎樣功能,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錢學森先生在辭世之前曾留下一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是關于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不容回避。tvb now,tvbnow,bttvb, E E x b$ i$ U1 i1 w+ A
大學之為大學,不僅在于它是一種客觀存在,更因為它是一種精神塑造,是追求文明進步的殿堂。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恰恰暴露出現代大學精神的缺失。試問,在研究生招生中,把外語、政治作為硬標準,專業知識反而成了軟標準;在考核學生畢業時,首先看英語成績合不合格,而不管其專業是否優秀,這樣的做法,早已與培養傑出人才的目標背道而馳,又談何文明進步的大學精神?3 W1 d7 i! O* c6 p# m7 K% T
早在2005年,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在做客新華網回答網友提問時就明確表示,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存在弊端,這一點教育部是清楚的,而且正在研究改革的辦法。然而時至今日,改革辦法仍沒有下文。我們不能把邵周成這樣“怪才”的命運寄希望于諸多個“假如”,寄托于教授賞識的幸運,我們需要的是重塑現代大學精神,需要有利于培養傑出人才的教育制度化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