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全國多所大學採訪發現,高校教授的生存狀態正展現多元圖景:富教授財源廣進,除基本工資外,還有課題提成、社會兼職等等,每年收入達數百萬元者大有人在;而窮教授除了學校發的工資,其他收入微乎其微,要承擔養家、買房的巨大生活壓力。(11月3日《中國青年報》)
( e6 z; C1 m& r$ a8 J 光環之下,教授群體的貧富差距問題,其實早已為外界熟知,“窮教授富教授”現象也已是“公開的秘密”。眾生喧囂,如何看待“窮教授富教授”現象?不妨回味一下那著名的“蜀之鄙有二僧”故事。公仔箱論壇6 s1 ^2 @6 T6 |1 J8 {0 m
看一看初中課文《為學》片段:“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該文形象地用貧富二僧道出了“為學”成敗之道,其關鍵差別在于是否有堅定的意志、是否有果敢的行動,與外在的貧富條件並無多大關係。
' \1 z9 j5 ^5 i6 T公仔箱論壇 對照當今之“窮教授富教授”現象,或能帶來諸多有益的啟示。5.39.217.76$ J+ j) A( c4 n
首先,正如“二僧”的終極目標是“至南海”,我們在衡量一名教授的人生成敗時,也要看其終極目標的實現:是否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是否出色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特別是,對于一名優秀的教授來說,我們更要看他是否取得了突破性的創新成果,是否培養出一批“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弟子。至于身家多少,房子有多大,汽車有多豪華,都是不相關的問題,根本不值一提。我們理應堅持這種社會評價標準,並作為看待“窮教授富教授”現象的基點。
5 X. b4 }0 ?0 y2 s `5.39.217.76 其次,在“二僧”之中,貧者認準目標並採取直接行動,所以去南海“一瓶一缽足矣”,而富者卻耽擱在了周邊事項上,落個“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我們在判斷一名教授的學術潛能之時,也要看他是否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研究與教學上。畢竟人生苦短,每個人的精力都極有限,身為教授其志卻不在學術,不能專注于本職工作,反而整天忙于在外跑項目、開公司、摘兼職。如此忙亂,怎還有精力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又怎能培養出優秀的弟子?5.39.217.76) n9 [0 n2 Z9 X4 E- C2 ~
最後,我們不該忽視了社會輿論環境的重要性,《為學》中還有這樣一句:“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應當看到,至少在這則寓言中,“富者”還是有羞恥感的。反觀如今社會,某些只知大把撈錢的“富教授”,僅僅由于住著豪宅、開著跑車,就敢大言不慚地對“窮教授”們指指戳戳,而對自己毫無學術建樹的事實,卻從未流露一絲一毫的羞愧。我們也許不能幫“窮教授”解決經濟困境,卻一定要在道義上全力支持他們的工作,營造一個真正重視學術本身的良好輿論環境。(宣華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