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場食品風暴,人們突然學到了什麼是「鄰苯二甲酸二甲酯」和「順丁烯二酸」;不僅如此,我們還認識了凝膠劑「乙二胺四乙酸」和防腐劑「己二烯酸鉀」。這些化學物質,都摻在你我喜愛的粉圓、布丁、仙草、冰淇淋中,被吃進肚腸,誰知道接下來廠商還會給人們什麼驚奇。 從自己喜愛的食品中認識這麼多非法化學添加劑,是令人反胃至極的經驗。它們除了有害人體,有些是劣質工業原料偽充,有些是過期物資改標製成,這讓人對廠商的膽大妄為與不擇手段深感駭異。然而,業者之所以如此為所欲為,不正是政府疏於作為所造致的嗎? 從消費者這端看,民眾對自己選購的食品固然也有責任,但人們頂多只能根據企業品牌、食品標示、環境衛生等外在認知,作有限的形式分辨。至於商品的成分、添加物、乃至生產條件合格與否,則端賴廠商照章行事和積極管理的倫理而定。但從這次事件看,許多知名企業也都有心或無意地捲入過期與違法原料的問題;當業者的良心顯不可靠,那就只能靠政府的行政監理負起終極的把關責任了。 政府的把關工作,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前端的制度性規範,對於容許添加和不可添加的物質明確條列,清楚訂出容許比率,讓食品業者有所遵循;二是中端的例常或機動性檢驗,透過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督促廠商依法行事;三是後端的違規責任追究和懲處,這是食品安全危害發生後的矯正、追償與補救。 然而,以這次毒澱粉風暴暴露的病灶檢視,政府的把關處處可見疏漏。第一,在前端的食品規範部分,留下了制度性的大漏洞,讓不肖業者利用「複方添加劑」毋需檢查的黑洞,摻入違法工業原料在各項食品中流竄。第二,中段的例常追查檢驗有欠積極或毫不確實,放縱廠商販售違規物質及濫用過期原料,致毒澱粉存在近廿年卻毫無所覺。第三,後端對於違規業者的行政懲處太過輕慢,司法究責更是荏弱無力,產生不了嚇阻作用,這也是業者不惜以身試法的主因。 這次,立法院雖快速修法提高了對不肖業者的罰則,最重可處無期徒刑;但未來司法審理上是否會相應作出重判,仍在未知之天。原因就在,政府不同部門在「立法」和「執法」之間一直存在偌大的落差,不僅司法審理如此,行政處分亦然。官員平日缺乏積極「依法行政」的意識,遇上風暴就更只能推託走避;俟風暴止息,則又一切故態復萌。 進一步說,這次雖修法加重了對不肖業者的刑責,但在制度上,衛生署對「複方添加劑」不納檢驗的漏洞依舊未曾修補。試想,這一波波風暴,所有源頭都出在業者利用「複方添加劑」來包藏禍心,專家學者也都指出這是禍源所在,但政府卻完全不思從制度面將漏洞填補起來,難道真要自毀台灣「美食王國」之名?更何況,「複方」只要比照「單方」添加劑之規定,由業者自費主動送指定機構檢驗即可,有何難哉? 黑心商人之所以屢杜不絕,正是因為政府「依法行政」的意志散漫,使公權力喪失了支點。以悠活渡假村違規事件為例,經過輿論撻伐,環保署下令其停業、裁罰、並追繳不法利益一億多元;但事隔經月,屏東縣府卻僅對違規業者開罰五萬元。地方政府如此公然放水,誰會懼怕法令?更荒唐的是,環保署長沈世宏對於「上令不能下達」,竟然怪罪「社會各界容許屏東縣府不作為」。試問,中央政府誰在主政?地方政府不作為,誰該負責鞭策?而中央機關作出了踰越法制的決策,又要叫誰執行? 從塑化劑事件到毒澱粉風暴,顯示了台灣食品的危機四伏,更重創了我們辛苦建立的「小吃王國」美譽。深一層看,食品業界猖獗的違規事件,反射了台灣民主化後的「法治鬆弛」現象,這和政府職能的下降互為因果,都一起寫在台灣競爭力倒退的成績單上了。 公仔箱論壇7 p4 O; ` |% b# l
$ K1 M. t# Z% J8 z% a `【2013/06/02 聯合報】0 E ]& \( z* y5 J! K2 @# _9 ]" T0 i
公仔箱論壇: Y0 N0 a7 L% k( v
5.39.217.764 j2 o- q$ ]- x9 C0 P2 K: P9 W/ e+ f.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