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綿綿,討人厭的濕疹問題也像春雨一般反覆發作,讓人不堪其擾!網路盛傳適度飲用滋味酸甜,偏鹼性的新鮮梅子汁,有助中和濕疹患者的酸性體質,達到改善、舒緩濕疹症狀的效果。但香甜可口的梅子真有這麼神奇的效果嗎?皮膚科醫師表示,遠離過敏原才是擺脫濕疹的不二法則。對於飲用梅子汁有助改善濕疹問題的說法,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指出,撇開濕疹與酸性體質是否有關連不論。光就人體吸收代謝的程序來看,梅子中的鹼性物質在進入人體腸胃道後,是否還能保障其維持偏鹼性的性質,就是相當大的考驗;更不用說濕疹的發生與過敏性體質有關。因此,想要透過飲用梅子汁來改善、舒緩濕疹問題,效果相當有限。
4 C2 V; \3 C7 \, ?* F春季濕疹好發!環境過敏原誘發是主因 z8 E6 e9 k; \
事實上,濕疹是一種不論各個年齡層都有可能引起的過敏性皮膚病,根據症狀表徵不同,又可分為異味性皮膚炎、汗皰疹、富貴手等各式型態;但不論上述何種型態,通常都伴隨有發紅、水腫、乾癢、起泡等不適反應。發於季節交替、溫濕度差異大的氣候下,特別是濕氣重、春雨綿綿的春天更是嚴重。
" l, z8 [- v2 B! @* d公仔箱論壇不過,究竟為什麼春天會成為濕疹的高好發時期呢?趙昭明醫師解釋,這與春天濕氣重,是黴菌、塵螨的繁殖生長的最佳環境有關。人體在接觸花粉、塵螨、黴菌等大量存在於環境中過敏原的情況下,異味性皮膚炎、汗皰疹、富貴手等濕疹性過敏性皮膚病自然接踵而來。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E& {: [" b9 b7 ?+ ]
濕疹不上身!5保養秘訣報你知
& m& g" l. g& {8 l; o( |- s; O% `) C想要遠離濕疹的威脅,不讓惱人的搔癢感纏身,有過敏體質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究竟該如何小心防範呢?趙昭明醫師提供5大日常保養秘訣,幫助有過敏性體質的患者擺脫濕疹危機,遠離搔癢不適的干擾。
$ a! b1 Q2 H( W l: ztvb now,tvbnow,bttvb秘訣1/保持肌膚乾爽透氣- v; F( |+ R$ f/ w
流汗是身體代謝、去除老舊廢物的重要途徑。不過,對於有過敏性皮膚炎問題的患者來說,為避免流汗後汗液未拭,使空氣中的塵螨、髒污、過敏原更易沾附,造成皮膚刺激、堵塞毛孔,增加過敏發作機會。建議流汗後,應儘速將汗水擦乾,保持肌膚乾爽;並於日常生活中,盡可能穿著寬鬆透氣的棉質衣料,少穿尼龍化纖等緊身或貼身衣物較合適。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a% e- M3 b+ Y( U: D) g' X
不過,要提醒的是,有過敏性體質患者切勿應擔心流汗引發過敏,而拒絕運動。事實上,運動流汗不僅有利提升人體肌耐力,更有調整改善體質、提升代謝、免疫力的作用。
2 F/ M! Y$ A6 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秘訣2/清潔勿過度水溫掌控是關鍵
% J+ e& I! f. H- g# P! D' w公仔箱論壇除了避免水分過度殘留於皮膚外,有濕疹問題的患者,日常肌膚的清潔、保養也很重要。不僅臉部肌膚清潔次數每日不宜超過2次、日常清潔的水溫更不宜超過40℃,以降低、減少皮膚的刺激。
/ t7 {; B1 h* D'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秘訣3/保持居家環境整潔
) [: g) Q- o/ e% Ftvb now,tvbnow,bttvb濕疹患者除了應定時清潔寢具、自身居家生活環境,減少塵螨、黴菌滋生外,日常生活上盡量避免接觸油漆、洗潔精、橡膠等過敏原也非常重要。
/ M3 T+ p2 d. Y- m秘訣4/睡眠足、減壓樂活
* w4 {, N. H' E# G3 T3 g3 \壓力是萬病之源,無形的壓力,亦會引起身體的過敏,造成局部皮膚不適的產生。正面思考、放鬆心情、減少情緒壓力,並維持正常的作息、睡眠充足,也是預防濕疹不可忽略的細節。
6 J# }( Y3 z+ ptvb now,tvbnow,bttvb秘訣5/少吃刺激性食物
+ ?8 Q/ c9 J( i, {/ d; [ V有過敏體質的患者,日常飲食中除了避免接觸菸酒、少吃辛辣、油炸的剌激性食物,或加工食品外,多吃當令新鮮、清淡的食物,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6 J+ K8 Q. E. a4 C* n& atvb now,tvbnow,bttvb【皮膚科醫師小叮嚀】:公仔箱論壇& m4 R* K3 @0 c0 o
除了日常生活中僅記上述5大保養原則外,趙昭明醫師提醒,為避免濕疹反復發作、經久不癒演變成慢性濕疹,造成皮膚損傷,出現皮質增厚、粗糙、苔蘚樣病變發生,更難治癒、影響外觀。一旦肌膚出現大面積發紅、水腫、乾癢、起泡等疑似濕疹症狀,切勿諱疾忌醫,應儘速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釐清病因,加以治療改善,較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