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r][tr][td] [/td][/tr] [tr][td]為振興景氣提升就業,政府正全力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希望吸引台商回台投資。與此同時,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卻對台灣重大投資動輒受阻大表感嘆,呼籲環保和經濟一定要找到平衡點,否則台灣經濟走緩的問題將長期無解。 台塑集團近年進行了一百五十億美元的新投資計畫,約台幣四千三百多億元,卻全部散在海外。其中,越南河靜鋼鐵廠投資兩千億元,美國德州石化廠六百億元,大陸福建福欣不鏽鋼廠三百八十億元,大陸寧波石化廠擴建七百五十億元。王文淵說,台塑很想在台灣多投資,畢竟台灣才是台塑的根,但本土投資卻頻頻受阻受挫。相形之下,海外投資地首長的熱情招商,更反襯台灣的排商情結。 試想,僅一個台塑集團即有四千多億資金離開台灣,超過政府鼓勵台商返台投資四年的目標;那麼,近年各行各業因無法在台灣實現而流向海外的投資,加起來將有多麼可觀。矛盾的是,我們一方面無法讓企業家研擬完備的投資在台推動,一方面卻又大張旗鼓對未知的計畫表示歡迎;如此手段與目標背離,台灣的經濟又如何不墜入迷惘? 王文淵的感嘆提醒了人們:有多久未曾聽到國內外企業宣布在台進行重大投資的消息了。尤其,規劃於扁政府時代的國光石化六千億投資去年在馬政府任內喊卡,再加上最近中科四期受挫,再怎麼眼光遠大、企圖宏偉的企業家也都對台灣心懷戒懼,怕自己的計畫無法實現,甚至還落得莫須有的奸商罪名。確實,我們可以拒絕企業投資,反對他們設廠;但當自己的鄉親和子弟需要工作時,誰來提供他們就業機會?當經濟停滯不前時,誰來為台灣重新點燃動能? 當失業者怨嘆找不到工作,當勞動者怨嘆薪水不升反降,當投資人怨嘆股市欲振乏力之時,其實企業家也在怨嘆找不到地方落腳。這些怨嘆,原本是環環相扣的。勞工、土地、資金都是構成生產的要素,只要有一環缺失,經濟必然削弱。在錢淹腳目的年代,台灣曾忽略了環保;而今天環保掛帥反撲投資的氛圍,則是鐘擺效應的過度回盪,到了需要重新趨中調整的時候了。 進一步說,企業家對投資台灣的望而卻步,也未必能全然歸咎於環保因素抬頭,還有更廣義的「非經濟因素」,如政治的干擾、地方的索求、民粹的操作等,卻假扮成環保的樣貌進行,這些才是最可怕的投資殺手。亦即,投資設廠必須符合的環保標準,有國際上的客觀標準可供參考,這只要政府明確訂定規範即可。但多年來的實務運作中,許多別有居心的人物或用「陰謀論」來醜化投資人,或環評委員要求「零檢出」的不合理條件,乃至地方利用「補償、回饋」名義進行各種明的、暗的額外索討。這些,都構成企業家難以承擔的精神重荷。 客觀而論,台塑近年在海外部署的幾項大計畫,或許未必全部適合在國內設廠;然而,國內許多人將石化想像成應該淘汰外移的汙染工業,恐怕也有昧於事實。且不說石化的產業鏈與台灣各類產業關係至鉅,全球許多工業新產品也都仰賴石化科技的日新月異;而如果台塑能通過美國的設廠標準及環保要求,以新加坡的彈丸之地都能成為亞洲石化重鎮,何以台灣卻要將國內已有半世紀先進技術的產業拒於門外?再說,如果已有規模的企業要追求投資就遭到反對與醜化,難道說那些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就安全? 後王永慶時代的台塑,近年深為工安問題所苦,今年的業績是十七年來最慘。但至少王文淵勇於承認衰退,而台塑的投資腳步也不曾放緩。「台塑四寶」曾是台灣經濟的指標股,今天卻面臨獲利懸崖,這鏡中反射的景像,不正是台灣的縮影嗎? 當下的台灣,景氣走緩、青年失業、企業家也怨嘆,這都不是短期景氣循環足以解釋,要從更大格局的政經架構去尋求解方。出走的廠商被批為「商人無祖國」,想根留台灣的企業卻動輒遭到抗爭醜化,這只會造成自我窒息。這種政經虛無主義,該打破了! & w1 ?- n# T" S
0 m4 D" N5 I* N# r+ A) X【2012/11/13 聯合報】
+ ~+ D: F! V( m* O B4 \tvb now,tvbnow,bttvb[/td][/tr]6 I6 W- v+ {4 \9 }; [
tvb now,tvbnow,bttvb" B D9 }& G; B'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