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林行止: 滴漏理論失效 貧富兩極深化

林行止: 滴漏理論失效 貧富兩極深化
( ]+ b6 ^3 h, M2 R$ M- g5.39.217.76
: N  u2 u( n# ?" \! x' o8 Qtvb now,tvbnow,bttvb
公仔箱論壇, f0 h0 q2 x! F+ m1 R2 ?% J" D
一、雖然有關統計無法做到絕對準確,但它對世人呈現了一個籠統也可說雖不中亦不遠的概況,那便是社會上最有錢的一群人(泛稱百分之零點一或百分之一)所佔國家財富份額,與比其「窮」的百分之九十九或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擁有財富的比較。以經濟體積最龐大且經常有學術機 構更常見是民調組織進行這類「調查」的美國為例,於一九八一年,百分之一「有錢人」控制約百分之八的國家財富,低下階層一共有國家財富百分之十八;到了去年底,這種分布情況起了巨變,前者控制的財富暴升至百分之二十,後者的則急挫至百分之十二!
" T: D8 G' r8 Z+ c" @tvb now,tvbnow,bttvb
- M" I$ c$ V2 |. v, a. Ctvb now,tvbnow,bttvb拉闊貧富差距的原因,數不勝數,惟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一九七九至一九九○年在任)及美國總統列根(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九年在位)當政 時,實施連串對富裕階級極之優容的財政及金融政策有以致之!讀者應該記憶猶新,在戴卓爾夫人上任初期,英國最高所得稅率為百分之八十三(收入一百元納稅八十三元,納稅人實際收入〔
take home〕只有十七元),戴卓爾夫人對之大動手術,先是把它降至百分之六十,繼之再減至百分之四十;列根上任時,所得稅最高稅率為百分之七十,他亦兩度推之壓之,先是百分之五十,進而降至百分之二十八。低稅率加上對經濟活動採取較其前任遠為寬鬆的政策,符合當年紅極一時的供應方面學派主張;而事實上這種 「稅務改革」的確起了刺激投資、提高就業及增強消費的積極效應,對當年暮氣沉沉疲不能興的經濟,那真是一劑適時對症的良方。
) Z8 e1 {. `- [* ?5 E5 G% A公仔箱論壇
( h6 S& L7 P! G' s. o5.39.217.76可是,世上並沒有免費午餐,這樣做的副作用(或後遺症)是貧富的鴻溝愈來愈深愈闊,而賦予工商界及金融業以太大的自由,意味資本家能於最小約束之下,大展賺錢之所長(換句話說,他們的貪婪天性有盡情發揮的機會),結果除了釀成創傷至今未癒合(各國「量化寬鬆」未有了期)的全球金融風暴。工商界為追求最大利 潤;加上拜科技特別是電腦網絡及機械人日益普及之賜,提高了工作單元的生產力,資本家遂有裁削員工的空間,「人浮於事」的結果自然是薪金持續「下行」,受薪者的平均實質收入,比二十年前低百分之三十以上—受薪者指的不僅僅是非技術的時薪工人,管理階層的入息亦拾級而下,那意味作為「消費經濟」中流砥柱的中產階級,亦是受害的群體。資本主義社會日趨不和諧,鼓吹政府加強消除貧富懸殊政策力度之聲盈耳,在美國甚至出現規模不小的群眾活動(始於二○一一年九月的 佔領華爾街「運動」,至今仍在「發酵」,影響未衰)!在這種背景下,主張對富裕階級「開刀」之聲響徹雲霄—不待皮格蒂那部顛覆現行經濟制度的巨構出版,法 國總統奧朗德甫上台便把利得稅最高稅率提升至百分之七十五;美國總統奧巴馬則不斷「吹風」,說要把已提升一點點的稅率,從現行的百分之三十五增至百分之三十九點六(主要針對年入二十五萬美元的家庭);而英國首相卡梅倫,即使面對競逐連任的民意壓力,亦表示百分之四十五的稅率有提升的空間……。

: ^1 @! K. L5 J" R$ J
9 x; O4 _) ^: T# I0 ?-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r2 o5 T0 V; J' ^2 g
二、賦予富裕階級更多優惠(低稅率及解除對商業活動的部分管制),固然造成了貧富兩極尖銳化;同時,種下社會絕不和諧且有走向動亂風險的禍源,對經濟理論和經濟現實亦帶來重大衝擊。
  f; L* z: ^5 }3 G+ U7 I4 P
( ]! y' V) {4 m1 o+ i9 Ftvb now,tvbnow,bttvb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成為「顯學」的「滴漏理論」(
Trickle-down Theory),亦譯「下滲理論」及「利益均霑理論」等,經過這二三十年來的「實驗」,證實行不通,對此經濟學界和政客已有共識,那從近今甚少人提及可知。此理論為發展經濟的旁支,這派學者認為「傳統發展模式」最終會出現「利益下滲」(肥水流入別人田!?)現象,那即是說,經濟繁榮旺盛不僅政府稅收大增,有的是錢的上層社會還會大事消費,巨額資金流入市場,帶動經濟發展,結果社會低層必然受惠—這種源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大蕭條期的說法,於八十年代為與凱 恩斯學派唱對台的經濟自由學派所援用,他們力主不可藉提高入息稅拉近貧富差距,認為讓富人更富便能澤及窮人,因為上層人家家肥屋潤,有錢人花天酒地做大豪客,他們窮奢極侈、盡量消費,遂產生肥水下流效應(Richer members spending raise the real incomeof the poor)。這種「理論」之所本,不過是阿當.史密斯《原富論》中有關「徵稅會打擊投資意欲進而影響就業」,惟此為泛泛之論,卻被八十年代美國執政者奉為圭臬(尤以列根的預算總管史篤民〔D. Stockman〕為甚)。可惜事實證明富裕階級擁有愈多,等於中產階級被淘空而下層人民更窮困(在實質薪金不增反減的條件下,中產及下層人民為應付生活重壓變得一窮二白),經濟學界(如史特格烈茲二○○一年諾獎得主之一,〔J.E. Stiglitz〕)及羅拔.法蘭克〔R. Frank〕)早已把這種理論打入冷宮,美國「新發財」漢諾亞(N.Hanauer,亞馬遜原始股東之一)更在今年六月的《政客》(Politico)雜誌以《剷泥車向我們這些財閥衝過來》(ThePitchforks are Coming... For us Plutocrats. Pitchfork亁草叉〕香港不常見意譯為剷泥車〔推土車〕),從實際情況說明「滴漏理論」根本是幻覺。他說他的年入千倍於平均普通人,但過去數年他家買了三部汽車、一艘遊艇,他自己則買了幾件恤衫和幾條長褲……,換句話說,他年入並沒有為史篤民之輩所說大部分注入消費市場最終產生受薪者得益的效果!漢諾亞和他的同輩一樣,他們即使胡亂揮霍,數目僅及其入息的零頭,對經濟增長有如泥牛入海,並無太大幫助。另一方面,面對當前陰晴不定的政治局勢及經濟只 有靠「量化寬鬆」才能撐持不致陷入通縮的窘境,富裕階級(大資本家)不會大量投資,這是大富豪大企業囤積大量現金在手的底因;這種做法理性保守,惟結果不問可知。去周五「瑞士信託財富管理」部門的一份報告指出,今年第二季美國企業的合併收購活動大增(這充分反映在股市興旺上),那對經濟是一支強心劑,但不 利提高就業率(整合合併收購的必行步驟是裁員!),換句話說,此舉受薪階級無法受惠,僅對大資本家和股東有利,因而會加深貧富鴻溝,社會愈趨分化,勢所難免,這種發展,強化了富裕階層有剷泥車朝他們衝過來的隱憂!
$ \, U( P, m' j. Z% x' U. U5.39.217.760 K1 |' t7 k" J$ B: M
理財要有新思維.二之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