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成立「匯點」前後,才認識「曾基」的。在這之前,我只是他的讀者(他在1976年結集出版的《香港與中國之間》,啟發了當時很多有志於參與社會運動、文化批判的青年學生,這一點下面再談)、演講台下的聽眾,雖然若可引用社會網絡的理論來分析我們之間的連繫的話,彼此有一些共同的朋友,理應相距不遠(分隔可能只得一至兩度),但現實是當時對我來說,他就是那個「曾基」。tvb now,tvbnow,bttvb# H5 n3 ~' P% h. m9 q
$ @# R4 C, C( e& }: v& D
最早接觸「曾基」是透過閱讀他的文章。他的文章可分為幾類。一是大塊頭、有註腳和參考書目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由色情文化到中共的集權式統治,他都能夠點出問題的社會、經濟基礎。那些文章的一大特色,是以理論介入現實,為社會運動提供一個理論基礎。前面提到《香港與中國之間》一書,就是這樣的一本文集。當年不少活躍分子不單止細讀他所提出的分析,而且還會以他所引用的書籍、論文,作為日後自學的入門書單。當年新左、西方馬克思主義、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在青年運動的圈子裏發揮重大的影響力,多少是因為「曾基」的引介和應用。3 o- z1 a* J% p% @4 l& g
一貫的對準社會矛盾第二類是一些小文章,短小精悍,一針見血。「曾基」用過不少筆名,其中之一是素奇。素奇會寫長篇大論的理論文章,但在早期的《號外》,也會寫一些辯論性的短文。記得他寫過幾篇談辯證法的,三言兩語便寫好一個大題目。第三類是創作式的文章,例如以「中環人」的姿態出現,嘻笑怒罵,大玩文化批判也。在以上三類以外,他還好像寫過有關青少年的深入報道,以另一種形式來揭示社會問題。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 X- ~# l9 f, O2 `8 h" E7 D5 }
「曾基」就是這樣的一個多面手,但無論是寫哪一類題材,以哪一種風格來寫文章,他都是一貫的對準社會矛盾,切入社會議題。很多人會看他為一位理論家(大概是因為他早在學生時代寫文章便插入註腳、書目,而且對各種思潮都有一番見解),可是卻很少留意到,無論「曾基」寫的是社會主義經濟(尤其是對毛時代的批判),又或者新資本主義底下的社會、文化現象(從新興的社會階級到消費主義抬頭),他都是針對題目、現象,嘗試進行分析、批評。他運用理論,同時也對一些思潮、理論家有深入的認識(例如很早便以專文系統地介紹佛洛姆的心理社會批判),不過多年以來我未有見過他會為了理論而理論,而忽略了切入社會議題和跟讀者對話的重要性──批判是為了改變現狀。
! u( T- I9 @9 w; ]1 [0 @公仔箱論壇所以,至今我仍覺得很多人都未有充份理解「曾基」和他的一班老友出版《文化新潮》的意義。其實如果該雜誌不是在形式上令很多讀者覺得頗不習慣(但編輯們卻可能很想產生這種非慣常化的效果),難以有耐性慢慢咀嚼的話,它便不會太快定型為抽象和理論化,而忽略了當中一些有趣的實驗。不過,無論如何,當時一批年輕的文化人──而「曾基」是當中重要的思想領袖──提出了文化批判的想法和文化策略,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於本地文化圈子熱鬧過好一陣子。
- f1 B% e+ A1 t, @' F; F- {5 w公仔箱論壇我開始會在一些會議中接觸到「曾基」,是香港前途問題剛出現的八十年代初期。那時候在親中陣營以外而會提出認為香港是中國一部分的意見者,統統成為被批評的對象。某份本地英文報章甚至暗示那些人可能當過紅衛兵(後來該報刊出了一段簡短的聲明,表示所言並不準確),以打擊那批作者的形象。不過,也因為受到這樣的外來衝擊,那批人反而變得團結。這跟當中好些人後來將原本只是一個沙龍式的論壇組織「匯點」,改組為論政團體有很大關係。而我是在八十年代初期那個香港前途充滿不確性的環境裏,開始跟「曾基」有較多的接觸。在我眼中,「曾基」不是政治人的類型,他更多是出主意,在意識形態上做工夫。在寫政綱、評社會政策時,他可以很具體,一點也不抽象空泛;對於細節,絕不馬虎。只是香港政治偏重選舉工程,又或者是議事堂上的表演,而輕視政策分析、研究,以致減少了「曾基」在這方面的發揮。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X& l2 u! |& f+ G
總有新見解坦白說,如果從來沒有機會近距離跟他接觸的話,很容易會以為「曾基」這個人很「寸」──他不是「沙塵」,更不是兇惡,而是「寸」。曾澍基能言善辯、思想敏銳,隨便給他一個題目,不但會講得頭頭是道,而且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會提出一些新的見解,令人恍然有所領悟。而更重要的是,在演講台上進行辯論的時候,他絕不會跟對手客氣;在他面前提出一些垃圾級的所謂分析,你將會「死」得很慘,給他盡情奚落。在辯論的過程之中,他不會怎樣手下留情。5.39.217.76. n" r& q# U0 F( j' @7 z, r' y
我相信這多少與他的哲學訓練有點關係。在他面前,你總不能含糊其辭,或隨便的將個人感受當作分析。他不會要求你完全同意他的想法,但你也不可以講些似是而非的說話,以一些虛詞來掩飾在道理上的弱點。而他這個人可能太懂辯證法,總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觀點給你提出問題,一直辯論下去。話題談之不盡,每次分手之前,不忘下次再約。公仔箱論壇7 F- v2 ]4 ?' T/ n: i/ N) k
跟他飲酒聊天,樂趣無窮,大家邊飲邊聊,毫無拘束。而「曾基」很有幽默感(這一點從他的表面可能看不出來),三句五句說話之後,會有一個「笑位」。
$ b; d; C0 c. i4 A+ G0 V記得好幾年前跟他講過,我一直保存自己在1976年所買的《香港與中國之間》,事隔多年再翻一次,仍記得當時腦袋所經歷的震盪。「曾基」照例冷冷的回敬一句:那只證明當年大學裏的講師如何脫離社會而已。# C+ Y! x- g* w& A
能有「曾基」這位朋友,是我的幸運。
' M$ z3 H4 w y ■世紀.延伸閱讀
8 M( y; x" \. [9 U(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曾澍基學生時代的結集
) _+ M9 r) i% k" Ktvb now,tvbnow,bttvb書名:香港與中國之間+ d1 A8 @. C3 r0 {4 p, \
作者:曾澍基5.39.217.76/ o; |8 b/ R0 N( l. w# l
出版:一山書屋出版社/19765.39.217.76+ w) W( {. ~- L' X2 N- ]" \
簡介:結集了他在不同學生刊物上發表過的文集,曾經是七八十年代大專界中受到廣泛注意的一本社會科學、香港與中國社會分析、批判思潮的書籍。(呂大樂:《讀書好》,2014.07)tvb now,tvbnow,bttvb2 n V2 }" R! f' ^5 a7 ^/ o
+ R$ W' H) Q. U4 v% X(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關於《文化新潮》
1 M% d9 j' p- k3 ]《文化新潮》不為讀者定位,卻為作者定性,自稱是「新文化人」的雜誌,口號是「害怕也沒用,新文化人來了」。《文化新潮》不是光喊喊口號,多年後仍有叔父輩級的文化人提起,仍咬牙切齒,破口大罵。(趙來發:〈香港沒有新左派〉,《新京報》2008.10.31)
S. W) p( I+ D6 j‧曾澍基在《文化新潮》用過的筆名: 韓亦倫、程私記等。2 \" b5 ^% v! i+ q' I8 d
詳可參考1978-1979年於《文化新潮》年表:1970splus50.com/NS_lists.htm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9 ]: l9 K5 [3 N4 {" r" O
■《文化新潮》網上沉鈎 http://www.sensibility1978.com
- ~- ?' Z2 y7 k; j5 X( Z( V+ E作者簡介﹕畢業於香港大學及牛津大學,曾任教於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現為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香港研究講座教授。著有《普及文化在香港》、《四代香港人》等,近著《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