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找不到工作,被稱為“海待”,意思是從國外回來後長期待業在家。王芬芬從高中起就到澳大利亞留學,一學就是8年,兩年前為了終身大事回到瀋陽,期間婚雖然結了,工作卻一直沒著落。朋友前幾天還介紹她到一家證券公司謀取一個月薪5000元的職位,可芬芬又嫌沒什麼意思。“回瀋陽這兩年,基本靠父母養我了。本來留學就花了家裡不少錢,其實我也有強烈的工作願望,想擺脫‘啃老族’的帽子。”10月18日,芬芬對記者說。6 l$ u2 R. I: h) e
: u* B% {! h h8 z% L1 l% _+ `' u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海歸”求職受挫原因大致有二芬芬的故事,聽著挺特例,其實在“海歸”群體中,這經歷不算什麼,更曲折離奇的求職故事多的是!這反映出“海歸”要在國內順利就業,找一份薪水滿意、專業對口、符合興趣要求的工作並不容易——雖然頭頂著光環,卻因為不了解國內就業情況,或是沒有充分認識自身優勢劣勢,導致求職難以如願。記者瞭解到,“海歸”就業難大致有如下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相關資訊的缺失阻礙“海歸”獲得合適的職位。有些“海歸”在海外留學時間較長,對國內情況缺乏瞭解。即使是有相關海外工作經驗的求職者,由於對國內的環境不熟悉,不能準確完成崗位職責,因此求職時也容易碰壁。其次,薪酬也是“海歸”求職的攔路虎。對國內物價水準不了解,更別提國內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薪酬水準了。他們在面試過程中,常常在薪酬待遇問題上卡殼,最後與工作失之交臂。
& N, ]8 M$ ~. i; r( xtvb now,tvbnow,bttvb, V9 T* h9 d/ g; K2 n
“海歸”不就業人群分六類 根據調查,“海歸”不就業有六種類型:第一類:學成歸來的“海歸”。他們對就業崗位期望值過高,過於挑剔,最後索性不就業。目前這類“海歸”數量在增長,且格外引人注目。這一類人的特點是心氣高,認為低收入崗位讓自己“屈才”。第二類:他們總是用過去的工作與新工作做比較,新工作如果比不上原來的工作就不就業。這一類人的特點是“戀舊情結”始終解不開,導致高不成、低不就。第三類:以工作太緊張、不適應工作環境、人際關係不好和希望再學習等理由自動離職的人。這一類人的特點是放棄了原有的工作,離職後以“休養”或“讀書”為主。第四類:“創業幻想型”的年輕人。他們有強烈的創業願望,但沒有確定目標,沒有具體專案,什麼都想幹。這一類人的特點是,創業不成功,也不願意給別人“打工”。第五類:不停地變換工作崗位的人。他們形成習慣性跳槽,跳來跳去,最後“漂”在社會上。這一類人的特點是,自恃學歷高,能力強,頻繁換工作,但往往因“一眼之差”,最後把工作弄丟了。第六類:父母甘願供養的人。這一類人的特點是,獨生子女,父母有能力供養他們,所以不急於就業,是典型的“啃老族”。tvb now,tvbnow,bttvb4 z, l5 b6 \6 J9 q( [0 K8 u1 n
0 L1 g4 w. t3 `! s( f不同“海歸”求職策略有異 勞動部門的調查分析顯示,一個人失業越久,重新就業的難度就越大,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長時間的賦閑生活,讓“海歸”們脫離社會,幾乎失去了走出家門、走出社區的能力。有專家指出,現在二三十歲青年共同的特徵是:生於上世紀80年代,大多數為家中的獨生子女,一直受到“小皇帝”般的呵護。而其中的“海歸”承受的心理壓力還要大一些。另外,不工作的時間越長,他們與社會的交流越少,適應能力下降,更難適應工作的要求。還有,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人缺乏就業危機感,不願意吃苦受累,最終變為失業族。“海歸”剛回來時水土不服是難免的,關鍵是經過一段迷茫期之後,要儘快熟悉國內的就業市場,調整自己的求職心態,懂得尋找合適的位置,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5.39.217.76/ w3 }" ^7 o; G
5.39.217.760 h0 g4 z+ H1 ~/ p
皇姑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指導專家張慶余指出:不同的“海歸”需要有不同的求職策略。像那些在國外讀完本科或碩士,沒有工作經驗的85後“海歸”,競爭力不是很強,因此在專業對口、薪酬水準上要求也不能太高。就業策略是放低姿態,先積累工作經驗,通過繼續提升學歷,逐步躋身高薪行列。而獲碩士以上學位,擁有幾年工作經驗的“海歸”,找工作不是問題,但是薪水差距是其求職的最大阻礙。目前在獵頭庫中,這類“海歸”人數很多。對於他們來說,找一份名企的對口工作最為關鍵,只要在工作中體現自己的能力,還怕今後企業不拿高薪留人?這類“海歸”不必急於求成,不妨通過獵頭普遍撒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