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在金馬獎的成績不如大陸及香港,立即有民進黨立委主張停辦金馬獎。電影圈包括侯孝賢等多位導演對這種膝蓋式的反射思維皆不以為然,認為金馬獎是華人社會最具公信力的影展,台灣影片固然應力爭上游,但沒有理由停辦金馬獎。 從導演們的強烈反應,可看出當政治人物企圖干預他們所不了解的專業領域,結果適得其反。其中,有幾個面向值得探討:一、一國舉辦一個在專業上具有公信力的影展,與該國電影能否得獎是兩個不同的價值體系。二、台灣近幾年電影陸續出現了一些新人及新氣象,一次參賽成績不如意,並不表示所有點點滴滴的努力都不值得珍惜。三、比賽的目的是在切磋技藝,更多競爭則能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優劣得失,不必患得患失。四、台灣作為金馬獎主辦國,自須本著開放的心胸和廓然大公的精神操持專業標準,若有「台片為什麼不能得獎」的心念,才是自毀長城。 此次金馬風波,初始是因有些民眾不滿香港及大陸電影贏得大部分獎項而心生怨懟;政治人物竟而火上加油,對文化部發出「停辦」的主張。綠委管碧玲甚至說:「金馬獎已成了中國統一的文化預演,在這個地盤,台灣電影沒有自我。」如此荒唐的論調,除了凸顯其無知,也在貶抑及否定台灣的公正精神與電影專業;也難怪,這番談話連台灣電影界亦甚感憤怒,被導演侯孝賢斥為「胡說」。 然而,可怕的不只是政治人物不問青紅皂白的胡說本事,更可怕的是他們無意正視外在世界的「自閉思維」。金馬獎設置於台灣風雨飄搖的年代,藉著「自由中國」(相對於「鐵幕中國」)的號召,讓港、台兩地電影業者在此競逐;近年大陸崛起後,遂又增添了大陸電影人的參與。也就是說,從威權年代傳承至今的金馬獎傳統,漸成了華人電影界共同認知的殊榮;今天若只因國內電影得獎成績不佳,台灣的政治人物便要求主張停辦,或改辦一個專供自己人得獎的活動,那麼,金馬獎的開放精神豈不比戒嚴時代還要倒退? 廢金馬獎風波只是一例,事實上,近年來台灣政壇這類「自閉思維」式的主張處處可見,已到了誤國誤民的地步,政治人物卻毫不反省收斂。以美牛進口為例,明知有一個世界公認的標準可供參考,在野黨卻硬拗要求「零檢出」;再以開放大學為例,明知全球趨勢都在走向相互開放,綠營卻偏要對陸生單獨設限。其中動機,不論是怯於面對競爭、吝於分享資源、或者只是存心杯葛,都助長了台灣社會的消極、內向與封閉;這與近年台灣政經發展的停滯不前,已是互為因果。 十多年前,台灣曾提出「亞太營運中心」的宏偉規劃,結果斷送在內部的統獨之爭;再加上高漲的「本土化」氣氛,從此之後,政府提出任何成為亞太或境外「中心」的企圖,均以幻滅收場。對照今天的廢金馬獎的事件來看,其原因即十分清楚:一個只知顧影自憐、缺乏國際競合觀念的台灣,注定不可能成為區域中心,因為這類人物的關注半徑,不超出這個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島嶼。 可舉新加坡的例子作為對照。新加坡的藝術家並不多、藝術活動也非其強項,但該國為爭取成為新的亞洲藝術中心,取消藝術品進口關稅,增值稅僅七%;這比起中國百分之廿到四十的關稅、十七%的增值稅,遂吸引了不少如佳士得等藝術商到新加坡開店辦展。小國的生存之道,在兼容並蓄,作為世界江海的尾閭,有容乃大,而民進黨卻反其道而行,現在又把這種「自閉思維」的邏輯套在金馬獎上。 電影本是一種世界語言,如今更是一種世界產業;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印度的角色、台灣的場景、美國的資本,始能成就這一部國際級的佳作。反觀綠委要求廢金馬獎的口水風波,套句魯迅的話,這種「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的心態,非但不足成事,只會使台灣更形萎縮。 金馬獎沒問題,有問題的是故步自封的立委!
5 c( H& D @; ~; H5 @& ltvb now,tvbnow,bttvb% f* t6 ~4 N2 S
【2012/11/28 聯合報】
" V) O/ u# m7 x2 B5.39.217.76
1 p' w* f3 x1 T- k5 I$ m: n: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 B9 C" r; P3 y) L& L* t2 D公仔箱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