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全球性物價明顯上漲 各國央行對抗得了嗎?

美國世界日報4月30日的社論說,各國中央銀行,紛紛採取各項措施,關注物價的變動。中國是這波對抗通膨最積極的代表,半年內七次調升存款準備率,也是今年以來的第四次。德國也因為抗通膨的考慮,而對歐洲債務危機的紓困方案始終抱持非常嚴格的態度,美國同樣有一派人士認為不能對物價膨脹問題掉以輕心。 % h1 C9 N! Z  p9 Q3 D0 f# b, f
tvb now,tvbnow,bttvb1 h7 I$ q6 q3 n1 e! Q
  社論說,學理上,各國央行被賦予穩定物價的重責大任,因此,央行抗通膨可以說是天經地義。只是這項公共政策的必然性,甚至把物價穩定目標列為貨幣數量控制的機械性操作,也只在1990年代於紐西蘭、加拿大、瑞典和英國獲得驗證。
% o2 u: K1 Y9 I$ B$ d公仔箱論壇2 \3 u: N3 n: T
  近代以來,全球性物價明顯上漲,而被認定為全球性現象的當屬1970年代,兩次由石油危機所帶來的大通膨時期。然而,對該現象原因的探討當中,很少把它歸諸於貨幣數量,反而是一致地認為是“自外於”經濟體系,典型的說法是來自能源價格人為的抬升所造成,與貨幣數量並無相關。 4 Z* \, ~% ~/ ?0 _5 _' N

" U/ R4 n) V* v9 [- U/ Q! X5.39.217.76  事實上,1973年的物價暴漲有一部分確是對主要工業國家在1960年代末期到1970年代初期貨幣政策的反應。關於貨幣政策與通膨間的關係,有部分學者主張,應扣除能源和糧食的“核心物價”才是政府所應特別重視的,因為能源和糧食這兩種價格,經常受到天候和人為因素而造成劇烈波動,如果一併納入通膨或物價問題,央行就有可能不知所措。 1 s' V  d/ W3 z4 E: l1 o+ v

3 H# \, k9 U/ y8 g/ F% `5.39.217.76  社論說,例如,最近的油價飆漲很容易和中東茉莉花事件相連接,那麼這種短期的能源價格波動,又如何能將之課予主管物價的中央銀行責任來承擔呢?也就是這樣的物價短期激烈變動,只能以非體系之擾亂視之。然而,最近以來全球主要國家之央行為什麼又對抗通膨有如此高的警覺呢?因為,他們知道為了對抗金融海嘯所帶來的全球流動性危機,以及全球的不景氣,各國央行不約而同採取高度擴張的貨幣政策,這自然會對物價形成壓力。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Q4 P" B; g* C5 Z$ X) r  y. }
tvb now,tvbnow,bttvb9 p* N) I; @1 U# r9 |# u- ?
  因此,通膨與貨幣數量還是有一定的關係,甚至也有一定的因果。那就是如果沒有貨幣數量的擴張來支持的話,類似單純的油價或因天候而帶來糧價的上漲,只能是一次性的衝擊,缺乏物價連續性上漲的力道。換言之,沒有貨幣這項燃料,即便承受雷擊,也不會蔓延成火災。最近各國政府之所以高度關注能否抗得了通膨的問題,其道理就是金融海嘯期間,各國政府的救市措施,就是傾倒大量貨幣進入經濟體系,在還來不及全面退市的情況下,各國基本上還是處於過量貨幣數量的條件下,這也是各國政府會非常在意通膨的道理。 + Y# ~% l7 @; s5 g* }' u
+ V6 e0 Y$ O% k+ ]# [/ u
  所以,此時在對抗通膨時應該更為專注,不要被其他說詞給模糊,也才不會有所分神。既然通膨的必要條件是要有過量的貨幣,那麼各國央行只要放手嚴控貨幣數量不就可以做到嚴防通膨嗎?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麻煩的是經濟景氣也一直處在脆弱不穩定的狀態,各項指標時有上下,更增添政策選擇的難度。也正因為這樣,許多國家的央行一直處於緊張備戰狀態,深怕稍一不慎就讓通膨蔓延。
; G+ x) C5 N: ], P5.39.217.76* Q3 I' S+ r- S0 g8 b. A
  社論說,結論就是,各主要國家的政府,在今年裡將會採取觀望而穩健的總體經濟政策。一方面既要防止經濟不景氣的發生,另方面又要對通膨懷有高度的戒心。美日和歐洲是屬於應多關心景氣回穩的地區,中國和新興經濟則應對通膨較多關心的國家,至於台灣則是景氣與抗通膨的關注應該各半。這也是今年全球經濟多樣化發展的一種可能。
0 H9 r, f+ L% _* |% O& M

) T! S1 ~$ u$ ~+ N# ?* `9 {5.39.217.7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全球性物價 only use USD to count  OR COUNT ON USD?????& Y& i/ z* `3 D5 v; g" i( j
tvb now,tvbnow,bttvb: Q* D! o$ x1 o$ x
What's your suggestion giving to 各國央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