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低,領取綜援人數應該相應減少,這本來是常識。但事實恰恰相反,雖然近年本港失業率持續下滑,目前維持在百分之三點四的低水平,惟近年連續領取二至三年失業綜援人數不是減少,而是反覆向上,上個財政年度全年有二千八百宗,本年度增至三千一百多宗,這除了顯示綜援制度可能有漏洞,亦足證當局推出的多項協助就業計劃缺乏實效,形同虛設。- r! r8 p; A$ G: ^8 z3 V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I, S4 W, U& X$ c
當局目前有三個就業援助計劃,分別是協助健全且長期接受綜援人士的「綜合就業援助計劃」;協助有年幼子女單親家長的「欣曉計劃」;以及幫助年輕綜援受助者的「走出我天地」計劃。這些計劃似乎立意不錯,也有針對性,無奈實際效果慘不忍睹,○八年至今,就業成功率大約只有兩成,不到八千人脫離綜援網。
! R7 ~0 c0 l& |5 Ctvb now,tvbnow,bttvb面對如此慘淡的成功就業及脫網比率,社會福利署不得不承認計劃失敗,認為部分計劃可能重疊,擬於明年實行大改革,將各計劃整合以提高效率。事實上,重整計劃固然是應有之舉,但必須對症下藥,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 w3 \5 N% _! m" Q1 a6 s8 x: Gtvb now,tvbnow,bttvb跌入綜援網的失業人士,其實可分為不同類型。一部分人已經習慣接受社會援助,無論當局如何將協助就業措施吹得天花亂墜,他們都不會感興趣;一部分人仍有就業的意願與能力,只要能提供足夠的誘因,工作收入高於綜援所得,他們應該願意重投勞動市場。但就實際情況觀之,經過當局協助而成功再就業的人士大部分投入清潔、銷售、保安等行列,月入介於五千至五千七百元不等,辛苦工作的收入與綜援金相差無幾,根本沒有甚麼吸引力。
* n' G, U4 j/ a' q b; E# t還有另外一部分人,本身並不想接受援助,希望自食其力,出去工作,問題是社會變遷,經濟轉型,傳統行業式微,他們已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近年,時不時有擦鞋匠、小販遭政府取締打擊的新聞,甚至有執法人員公開建議他們放棄工作,申請綜援。對於這些願意自食其力的人士,政府為甚麼不能從實際出發,酌情處理,而要將他們趕入綜援網呢?
/ k$ i- ~6 N) n: y! u政府經常將綜援制度形容為「安全網」,其實,這既是安全網,也是一跌入就難以掙脫的羅網。本港經濟畸形發展,產業結構單調,獨沽金融業,雖然政府聲稱要發展六大優勢產業,但無論是教育、醫療、創意文化等,都是知識型經濟,並不適合基層市民,即使搞得成功,也無助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最終形成「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的怪現象。
' m Y' D g9 H8 Z7 m一入綜援難脫網,協助就業淪空談。失業人士重新投入就業市場的關鍵,在於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讓人人各盡所能,各展所長,否則,無論當局推出多少協助就業措施,無論如何整合資源,都是治標不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