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元宵夜70萬人「行通濟」2 F! \! L1 [, _9 M0 Q; r6 a( H
0 ?5 y4 t0 [: _8 j- v7 e
6 v' K4 r N) W9 ]; Vtvb now,tvbnow,bttvb正月十五(3月5日)元宵節的夜晚,佛山預計有70萬人將浩浩蕩蕩地跨過那座窄而短卻盛滿記憶的通濟橋。擁擠的人群、轉動的七彩風車、鮮綠的連根生菜,還有那句歷久不衰「行通濟,冇閉翳」的口號,都寄予著佛山人對新一年的期望與美好的祝願。
{0 G; J# l! Q) X
; A2 U% N2 r! Y& }- xtvb now,tvbnow,bttvb佛山警方介紹,為防止發生踩踏事故,2015年行通濟的核心區域平均每1米就有1名警員。按照以往的經驗,行通濟人流行進速度慢,走完起碼要1個半小時,如果陪同老人或攜小孩行通濟,則可能需要超過2小時。警方建議攜帶老人和小孩的市民盡量在晚上8時前或12時以後「行通濟」。
4 P( [7 a, E0 G: G, f. Y5 L/ w- f% ctvb now,tvbnow,bttvb0 }) }6 J# S( L* z- K
《南方都市報》5日報道,72歲的歐伯是土生土長的佛山人,小時候住在普君墟,通濟橋河邊一帶是他和小夥伴常常玩耍的地方。「原來的通濟橋只是一座小石橋,沒有現在這麼寬,也不在現在的位置,應該更靠近現在馬路的位置。」歐伯說,通濟橋下面就是佛山涌。
' j0 z, \7 X$ O* a$ N+ q- d) }
- _, \" K1 v! K4 P( H1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為甚麼現在變成十五行通濟」,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歐伯。「我以前跟著父母都是正月十六早上行通濟,母親會帶著一些祭品香燭,買兩捆生菜在橋頭拜祭,拜祭完就提著生菜過橋。」歐伯說,小時候並沒有要拿風車行通濟的習慣,反而是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才興起了這個習俗。歐伯回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金魚街到金瀾北路的公路開通,通濟橋也就「沾了光」改成了水泥橋,附近的老佛山人正月十六行通濟的民俗也一直延續著。直到1990年代初,普瀾一路開通了,佛山涌被填平,通濟橋也就失去了意義,「被拆剩下橋頭一根石柱」。5.39.217.76" {# d7 J( ]! {- g* r, U; `/ w
tvb now,tvbnow,bttvb. |( h" d @ @
對於歐伯說的那根橋頭石柱,60歲的梁姨很有印象,她表示從小就跟著大人行通濟,幾乎沒有斷過,就是那年通濟橋被拆了,但不想丟了這個傳統,就在正月十六到橋頭柱附近走走,在附近的店鋪買個風車,算是「行通濟」了。「通濟的內涵是甚麼,我答不出來,但我覺得我們這代人對於行通濟是有信仰的,不是現在這種鬧哄哄的活動。」梁姨說。
$ n8 [ y5 N' g W- f) l/ z公仔箱論壇
- R, w" ^0 G( k1 n3 i2 c3 d* b公仔箱論壇在1970年代出生的阿超看來,自己對於「行通濟」有著說不出的感受。「行吧,人太擠,只是匆匆走過,似乎沒甚麼意思;不行吧,又覺得對不住傳統,沒有完成任務一樣」。
9 N/ e i0 [' }; S6 o9 I! M
8 n! T2 j; [ X" T5.39.217.76阿超小時候也曾跟著父母行通濟,當時已經變成了公路橋,但最高興就是能買只風車,傳統的風車也是難得的玩具。
" z. V1 |9 r4 D( r5.39.217.76
/ T# ?2 K# L; C: x& F( T. v# ?女兒出生後不久,恰好通濟橋也復建完成了,阿超和太太也會帶著女兒「行通濟」。「剛開始那幾年,人也不是很多,我就拖著太太,女兒就騎在肩頭上,一起行通濟,當時覺得挺幸福的。」阿超回憶道,從那時開始,行通濟似乎就成了他們一家人的習慣。
, ~ S: q: ]2 z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J7 u6 Q7 p& N$ w: C" p
「3月4日女兒就問我,2015年還擠不擠啊?她覺得走得太辛苦了。我聽到女兒的提問,也開始思考。」阿超說,其實自己也很迷茫,但終歸是一項佛山的傳統民俗,從我的父母,到我,到我的女兒,一代傳一代,總不能丟了傳統文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