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大選氣氛愈來愈熱,行政部門官網首頁都強打三年來施政績效,宣揚馬政府的政績。其中,兩岸經貿關係的互動升溫,固是馬政府的強項,但民眾感受最深刻的,則是每個人無時無刻都會受到影響的稅制改革。三年來,馬政府的稅改成績單可謂琳琅滿目,開徵了新稅、解決了舊稅沉痾,更大幅調整了稅率結構,影響之深遠實不亞於兩岸政策;但是,以租稅政策的目標檢視,馬政府的稅改仍須增添「公平」這一味。5.39.217.768 V7 u5 Q4 n/ M/ O& d/ t
馬政府執政已逾三年,二○○八年馬英九以總統候選人身分提出稅制白皮書,當時承諾推行的十大租稅政策主張,如今已完成八成,僅剩綠色稅制及勞動家庭退稅補助(負所得稅制)尚未實現。就兌現競選支票的速度與成效,馬總統的稅改成績的確不俗;但細究改革的實質建樹,仍不脫以犧牲租稅正義換取經濟成長,「效率」凌駕「公平」的窠臼。
4 P9 z5 w8 G- W% ~3 t" `/ C5.39.217.76良好的稅制政策講究兩個元素,一是「效率」,一是「公平」。「效率」能夠減緩租稅抑制工作與投資意願、阻礙經濟活動的效果,減稅、鬆綁與便民,都是展現租稅效率的標準手段;至於「公平」賦予稅制的任務,則在於促使人人都能合理分攤政府的財政支出,「有所得就課稅」即成為公平對租稅最起碼的要求。無論是理論或實務面,「效率」與「公平」都不是二擇一的選項,政府必須盡力兼籌並顧。
' R# C; i# ^9 K4 ?三年來,馬政府追求的稅改,側重在建立「有競爭力的租稅環境」,透過調降遺產贈與稅、企業及個人所得稅率等減稅措施,以及開辦代算所得稅的簡化服務等,有約二百五十萬個報稅家庭受惠,大幅提升租稅效率。減稅帶頭的效率革命,自二○○八年五月政黨輪替算起,三年來至少減稅一千億元,國民租稅負擔率也從百分之一三‧九滑降至百分之一一‧九,成為全球最低。
, m+ ~* K& d1 ^; G& \這一波的減稅不只直接降低全民稅負,也讓台灣經濟得以在金融海嘯的劇烈震盪中,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不過,減稅如果沒有搭配的措施,例如政府縮減支出或確認新的財源,則也必然帶來財政缺口擴大的後果,並呈現在快速攀升的國家債務上。馬政府執政三年,國家債務未償餘額從三‧七八兆元暴增為四‧五四兆元,估計今年底時將再升至四‧九二兆元的高峰,合計馬總統此一四年任期內,政府新增債務將逾兆元。偏低的租稅負擔率、偏高的國家債務,無論從那個角度看,答案都是「台灣沒有再減稅的本錢」,追求輕稅的稅改舉措,已經到了終點。. e4 T1 z3 E* y9 B! I/ K
但檢視稅改歷程,執政者雖欠缺堅守租稅公平理念的慣性,並不代表政府在實踐課稅正義上毫無建樹。二○○六年民進黨推行的最低稅負制、二○一一年國民黨實行的奢侈稅(特種貨物及勞務稅),儘管稱不上絕對完美,但都是以公平為核心價值的稅改實例;這兩項分由藍綠陣營推動的租稅正義代表作,也普遍獲得民間大力支持,證明不是只有減稅、輕稅,才有票房。% `3 H6 `# L W' y0 ?: M- o% ^' X. r
要實現租稅正義,很難不與加稅劃上等號。明知稅制不公,政府仍迴避改革,除了加稅不易,主要還是便宜行事的心態使然,避免陷入政治風險。但加稅有許多形式,縮小打擊面但可重點出擊的局部式選擇性加稅,即屬攻守兼備的改革良方。最低稅負與奢侈稅正是選擇性對高所得、炒房暴利、奢華消費行為加稅,展現維護租稅正義而且成功的例證。在台灣,選擇性加稅有許多可著墨的空間,例如賦改會建議改革房產稅制,對豪宅、多屋等加重課徵地價及房屋稅,即可補奢侈稅的不足。5.39.217.76* y: C* {4 w0 d6 {' d, y4 _% M
「公平」與「效率」是規範租稅政策在正軌運行的左右兩道防線,台灣稅制最麻煩的問題,就是執政者不分藍綠,都不願面對「公平」這兩個字,以致稅改習慣性地向右傾斜。主政者耽溺於輕稅營造出的「效率」成果,無視偏離「公平」的約束,使台灣頭頂全球租稅負擔率最低的光環,雙肩卻扛著即將滅頂的國債包袱,及明顯擴大的貧富差距隱憂。台灣的租稅改革急需修正,由公平領軍,讓稅制重回正軌,唯有如此,輕稅才有意義。
+ t8 f' y4 ~3 ]7 C/ S5.39.217.76
/ Q# G4 Z: A2 @( ?/ `1 [tvb now,tvbnow,bttvb 【2011/07/13 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