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近年的文章,有不少人批評現代的社會喜歡將人「標籤」、「分類」。好處是當事人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裏,壞處是可能會被人歧視和打壓,我想講一講專注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ADHD是一種神經系統出現異常,醫學界至今還未能完全找出成因,可是大家相信這個病症跟腦部的化學傳遞和物質失去平衡有關。以兒童而言,ADHD孩子的表現,與同年齡的孩子比較是不同的:易因粗心大意而出錯、無法專心聆聽別人的說話和指令、做事缺乏條理等。本港6至16歲兒童的發病率為3至7%;男女比例為5:1。對於成人而言,基礎的症狀是相同的,但是表現方式上是不同的。因為成人的行為很容易受到患者自行掩飾和改變,加上成人也有更多行為問題,例如做事缺乏動力、沉迷賭博、鹵莽等,令人懷疑是人格障礙的問題,所以在診斷上更為複雜。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9 x% j! v7 p" A/ y& h# a& L" \
在發現問題後,一般經過醫生和心理學家的診斷後,便可治療,最基本的方法是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詳情不多講,但肯定的是,就算由專業人士進行,也非每個個案都會奏效,所以藥物治療才會出現。一種是中樞神經藥物,另一種非中樞神經藥物,副作用通常是較輕的頭痛、胃口降低、失眠等。雖然是神經系統的藥物,但是不會產生上癮的症狀。
$ J5 G9 D) z. \- [7 j- `# R本來是很正常的治療邏輯,在父母的立場可能有變,額外考慮的條件是:1.是否有嚴重的副作用;2.是否要服用一世;3.從小服藥好像不太好;4.吃西藥是不自然的方法;5.孩子的情況好像不太嚴重,應該可以再等一下。看看以下故事,或可解答以上疑問:我記得有一位ADHD的成人分享自己的經歷時,他自小被診斷ADHD,但父母反對服藥控制,直到他長大成人後,他自行決定服藥,效果非常顯著,令他在工作上的表現大增。他對自己說:「原來他也可以做得很好!」靜下來後,他卻想問父母一句:為何不早一點讓他服藥呢?
& h. O J: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