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總會長蔡細歷近來發表的“不獲支持不入閣”論,引起了軒然大波。其實,這個建議本身沒有甚麼不妥,不過由馬華領袖說出,顯然成了諷刺。畢竟,本屆政府,馬華究竟有多少領袖是通過選舉考驗而當官,又有多少領袖通過受委上議員當官,大家心知肚明。如果說這項建議是下屆大選的承諾,這樣的承諾似乎少了實質的意義。
) j. e) _- Z8 D2 R. j0 O大馬競選的議席尚且需要協商分配,內閣官職根本也相等於一個等待切割的大蛋糕,只有爭大塊的,不會有人自動放棄拿到手的蛋糕。這個時候,有沒有民意支持,根本不重要。更何況,大馬內閣成員、各官職的委任,又有多少個是民眾屬意或支持的人選?
: U+ ?8 ~7 R7 ]3 t% a* C7 o/ a/ wtvb now,tvbnow,bttvb誰該入閣,誰不該入閣,除了民意之外,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能力。我們的內閣成員,雖然都是首相委任,但也是經由各黨最高領袖推薦。而獲得推薦的候選人,一般都屬於當權派陣營。在人選有限的情況下,“廖化當先鋒”情況屢見不鮮,獲得推薦的人選是否有能力擔任官職,反倒成了其次。
- e$ }" T9 I$ K O此外,各個部門官職分配給甚麼政黨,也一早有定案,就算其他政黨有更適合的人選,也會因為這個政黨沒有分配到有關部門,而不能妥善運用有關人選的才能。這樣的分配式政治,還有必要去談有沒有民意支持嗎?
' f; S' c9 D2 r, h# h, U( y y; O我們可以派一個律師去管衛生部、派一個醫生去管交通部,而不是依據領袖的能力和專長,來決定他應該掌管的部門。當然,沒有相關領域專長的領袖,並非就一定無法管理好有關部門,只不過在推薦有關人選之前,政黨領袖優先考慮的往往是候選人在黨內的身份、地位、支持度等問題,能力和民眾滿意度永遠是次要的。有民意支持,又有能力,這樣的人選不是沒有,但當中能夠上位有幾人呢?還是得看他黨內的地位。
( L* g) c& v! G如果真的要依據能力來遴選內閣成員或者官職人選,還有一個關鍵點,那就是有沒有可能做到摒棄種族之分。為甚麼我們一定要規定內閣有多少華人部長、馬來部長或印裔部長?為甚麼我們的內閣需要設定種族固打?如果本屆政府,執政黨內有能力、有才幹的華人較多,就讓多幾位華人入閣,相反的,如果其他友族領袖有更適當人選,就依據能力委任。當然,這一切必須建立在各族和各黨之間都有共識的平台上,才能真正公平的去執行,否則這樣的理念不只是現在不可能落實,30年、50年後,我們都還是只能執著於爭取華人該有多少官職的空洞民主上。公仔箱論壇! y; Q0 e9 E3 j8 D3 h( H* r, W
現階段我們應該爭取的,是要政府做到真正選賢入閣,這比爭議人聯黨領袖應不應該入砂州內閣,來得更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