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CN焦点周刊* n7 t+ b+ ?6 O4 @) V6 D1 g8 D
3 L6 C5 C) ^- e/ n8 M5.39.217.76中国的天灾之多,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之最。 0 g( y q4 X& }3 {! _% f
当我看到一张中国历史上历次地震震中分布图时,我感到惊讶,那上面密密麻麻代表震中的红点布满了中国大地。我在那上面还真的找不到哪一个省没发生过地震。
& x2 _/ l, Z7 x$ d公仔箱論壇
) d" m2 y8 M- _公仔箱論壇 有人从《汉书》和《后汉书》中就统计出汉代共发生自然灾害346次,其中地震77次,水灾71次,旱灾48次,蝗灾42次,疫灾18次,风灾21次,淫雨霖雨15次,冰雹20次,霜雪11次,饥荒23次(引自黄今言等《汉代自然灾害与政府的赈灾行迹年表》)。汉代存400多年,年均灾害发生率为81%。 - g, j& m7 T" s) b* i5 u
8 A2 M$ h* J- B) J) W( c ~
说到此,一个问题涌现出来:中国如此多灾多难,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却选择了这块地方,厮守于此,不离不弃。为什么我们对这块多灾的土地如此挚爱? tvb now,tvbnow,bttvb: I3 B& a" b$ r4 K* ?4 g" @! B! E) l
" v; _: t9 L2 l( N; E"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其实,尽管祖国多灾多难,但是就“天灾”这个词而言,它的潜台词应该是“福地”。因为我们说“灾”,意味着这是一种非常状态,是不正常,即正常的状态不是这样。我们从来不说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闹了“旱灾”,因为那里常态是“干旱”;我们也不说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受到了冻害,因为那里常年如此。因此,我们说一个地方遭受了“天灾”的时候,意味着这里平时是“福地”。 4 }6 h# e, I" T
& `. S7 O% ?: o: {+ l5 k9 }tvb now,tvbnow,bttvb 从这个意义说,“天灾”这个词还有一个周期性的含义。自然界的现象都有周期性的规律,即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因为任何单方向发展的现象,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风不可能永远地刮,雨不可能永远地下,冰期之间有间冰期,干旱之间有湿润期。
' ^* |) E2 R; e p. p9 f5.39.217.76" j {1 c4 {3 r; X8 e$ v: _: G) l
从时间上看,尽管我们的祖国多灾多难,但我们大多数时间生活在灾害之间的间隔期,而且我们利用这个无灾的时段,储存食物和其他物质,以备凶年。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G. ^8 j/ Z8 d0 H9 O
公仔箱論壇' N% R- @$ |, ^3 Q
从空间上看,天灾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有限的区域之内,任何一种自然灾害的规模都不可能覆盖这样广袤的国土。
' H5 Y( d4 l$ v9 g5.39.217.76
8 _- h- V' s# m! u- O h7 a" \% @; ^公仔箱論壇 天灾从来不曾把中华民族毁灭。甚至可以说,假如没有天灾,我们中华文明就无法发展壮大。
5 V: G7 ?: C+ U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H' A i3 K b% F
中国有句成语:多难兴邦。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了文明发生、发展的模式:挑战——应战。这样的学说恰好解释了为什么多难能够兴邦。
9 F5 v; J; s# _9 B7 t2 l3 k' u, i" Y. l5 \4 D& h, t
按照汤因比的说法。文明的诞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提供的挑战,但这挑战不能太大,如南极、北极那样严酷的自然环境,人类无法应战;也不能太小,如热带的雨林,食物丰富,无需衣物房屋避寒,这里的人没有创造的需要和冲动;只有适当的、不大不小的挑战,人类如果能够成功地应战,才有可能创造文明。文明出现后,并不一定会发展壮大,它的发展需要以下4个条件:第一,挑战和应战循环往复不断出现;第二,挑战与应战的场所逐渐从外部转向内部;第三,社会内部自决能力(对内部挑战进行应战的能力)的不断增强;第四,旧的杰出人物的退隐和新的杰出人物的产生。总之,少数人创造,对一系列挑战不断地应战,多数人模仿,使整个社会保持一致。这就是文明不停滞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条件。如果新的挑战不再出现,或者文明内部的杰出人物丧失了创造性,大多数人不再有模仿行为,文明就开始停滞不前,或者走向衰落解体。文明需要面对一次又一次新的挑战,在人民应战的过程中,只有正确的领导和整个国家的团结一致才能够促使文明不断发展进步。 0 N9 @5 e* z+ e: z
+ q5 W5 Y3 Y: C! v+ d- }公仔箱論壇 正是中国的多灾多难,提供了不大不小的挑战,正是在像大禹这样杰出人物的带领下中国人成功的应战,才诞生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 b2 P5 m' L4 ~tvb now,tvbnow,bttvb0 a/ ]6 j4 w. ~
一次次灾害,一次次挑战,挑战——应战,如此频繁往复,中华文明就一步步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 v: v8 y' u! J3 u
3 M" s( Y% o! o1 p! _, w 中国多天灾,正是中华民族对天灾的成功应战确保了中华文明历经了4000多年而绵绵不坠。
/ F7 @0 G; y0 m! }5.39.217.76
" t% E9 o6 F3 h+ ?, c" z+ 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今天自然灾害所提供的挑战,已经不新鲜了。天灾还是过去的天灾,未见其更烈和更频,我们应战的模式却似曾相识,没有新的内涵。譬如说2008年初的雪灾和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我们的抗灾模式何其相似。甚至向前追溯,和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我们的应对模式也很相似。 $ u8 h+ t T1 u9 c) {
6 r" s8 z5 X, G% l) R5 }9 u4 B
地震非我国独有。对地震的挑战,成功的应战应该属于我们的邻国日本。其标志是地震的死亡人数越来越低,房屋倒塌越来越少。遗憾的是,我国虽然度过了一次次大地震的危机,但却是以巨大的伤亡为代价的。当人们看到一幢幢学校倒塌,而其旁的建筑却安然无恙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文明出了问题。
& d# T; X' t% P; m: |% }3 O s$ ?& l- X2 f. d5 I$ a
对于天灾的挑战,我们的应战越来越程式化,流于形式。我们应该怎样应战,让我们重新回到大禹治水的故事,那里面寓意深刻,每次重温,都会读出新的东西。
/ x Y9 c$ U* ^5 i) N( |8 x&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39.217.76 a d% U, e) E: J' E3 R
禹和鲧治水的不同,往往被分析成堵与疏的不同。其实依我看来这只是表面的不同,真正的不同在于这是两种不同对待灾害或者说挑战的不同模型。
& A& [& o o6 { L9 m6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f' k6 l# i, X; K, a8 ptvb now,tvbnow,bttvb 鲧是堵水。深层的意思是这是一种刺激——应激型,是当灾难发生时,冲上去,迎战。这是一种史诗般的场面,高潮迭起。这种场面壮烈、宏大,有奋战,有牺牲,可歌可泣,英雄辈出。 # j4 K! W( c6 D
6 | Q# l( M. O6 z [ 但禹治水就不同了。禹是寻根溯源、标本兼治、未雨绸缪型。大禹治水没有戏剧性的场面,他没有在洪水滔天的紧要关头,冲上去堵沙包,他也没有速战速决的打算,他把治水看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艰难困苦,但是平淡无奇。平淡得有如生活。
3 Q' f* T4 Z$ H3 t9 `8 d公仔箱論壇
( x5 ^% V1 ]2 @0 ]! ~4 _' G5.39.217.76 其实大禹治水的精髓是:治灾是一种常态。平时若灾时,灾时若平时。 ' h& a: c8 E1 V! K) H3 W, O
, K4 I9 ~9 H2 b* R; b7 N# ^3 n7 ~) ?* \
最后我建议在汶川或北川重建一座大禹的塑像,将其立在地震博物馆的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