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17日以來,一場名為“佔領華爾街”的民眾抗議活動從紐約爆發,聲勢日益浩大,成千上萬的民眾走向街頭,將矛頭重點指向華爾街的“貪婪”,政府“不負責任的放縱”,以及高失業率、分配不公等社會問題。目前抗議浪潮已席卷全美,並蔓延至西方多個國家。公仔箱論壇' p' f* `5 }2 T" C
不過,頗為吊詭的是,對于這場近在眼前的“新聞”,一向標榜客觀公正、資訊發達的美國等西方主流媒體,卻心有靈犀地集體“低調”與“克制”起來。運動剛開始時,美國媒體一度噤聲。到運動升級時,媒體的報道數量和分量也依然十分有限。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調查表明,在運動的第二周,相關報道僅佔美國全國性媒體報道數量的1.68%。10月15日,運動在西方多個國家發起大串聯時,支持者發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一整天都在播放無關緊要的時尚節目和重播專題節目”,沒有任何有關“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直播,“只在新聞時段提及了抗議示威活動,不過這些報道也主要集中在羅馬‘佔領華爾街’聲援運動演變成暴力騷亂”。
! B- I9 |3 M5 Q7 ]% X) o2 {6 R 瀏覽美國主要媒體,有關“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報道,數量少是一方面,而報道立場與文本寓意上的偏向更加耐人尋味。“是抗議還是騷亂?”、“抗議的目標清楚嗎?”,《今日美國》等紙媒在並不顯赫的版面位置上,用如此“顯赫”的標題發著詰問。敲著架子鼓、身著小醜服的“示威者形象”,更是讓電視畫面和圖片新聞青睞有加。示威活動儼然成了一場嘉年華或嬉皮士聚會,一個原本嚴肅的主題就這樣“被娛樂化”了。面對抗議者對電視臺連續多天都沒有相關報道的投訴,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聲言“參加人數有限、沒有名人參與、沒有影響城市運作、也缺乏清楚目的”,一句話——“沒有新聞價值”。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3 I9 P" l7 K2 O5 G. G0 v. _
那麼,這些西方主流媒體心中的“新聞價值”究竟在哪裏呢?看看同時期的報道吧:敘利亞局勢、也門騷亂、阿富汗問題,還有人民幣匯率、美中貿易爭端等等,個個都是濃墨重彩、“深度”解析。一位紐約的網友在“佔領華爾街”官網上留言,“開羅解放廣場的時候,他們(媒體)24小時直播;輪到紐約時報廣場的時候,他們卻裝聾作啞”。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9 S4 Y$ f9 f4 Z5 U' b1 |/ [$ l
長期宣揚所謂新聞和言論自由的這些西方媒體再次戴上“有色眼鏡”,患上“選擇性失明症”:在西亞北非等地煽風點火,卻對自己國內的抗議活動偃旗息鼓;不去深究與拷問自己國家的政經體制痼疾,卻熱衷炒作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瑕疵與問題;只願打探遠處的事情,自己的“探照燈”下卻常常是黑的。
" p" c% B* a8 A& v! K( h8 f5.39.217.76 隨著美國傳媒市場壟斷進一步加劇,各大新聞電視網、報係越來越集中在跨國傳媒集團或商業集團旗下,很多媒體本身就是“華爾街”的一分子。曾有調查顯示,11家在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公司制媒體,與美國1000家最大企業中的144家有著直接聯係,互派董事。“利益至上”、“同呼吸共命運”的市場法則讓媒體在批評或調查其所屬集團時不得不有所保留。正如一位示威者所指出的,正是因為示威者所反對的“1%”掌握著媒體,他們才不願意讓人們知道“華爾街運動”的意義在哪裏。在商業利潤最大化的驅動下,廣告商帶著媒體去精準鎖定的那些最有消費能力的受眾,娛樂化、碎片化的新聞成了成本最低、最易賺錢的地方,而嚴肅性、針砭性問題的探討空間卻越來越窄,公眾全面了解各階層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的平臺越來越小。近些年來,反恐、國家安全更是成為美國傳媒的宏大語境,美國政府、媒體所有者、市場力量對媒體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主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受到強大挑戰,媒體的意識形態色彩更加濃厚。(鐘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