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老齡化教材,怎一個“混”字了得

       據《法制晚報》報道,在日前舉行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德論壇上,中國高校教材滯後成了炮轟的焦點,“大學裏的教材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德國企業很頭疼,必須要從頭開始培訓中國新員工”等話題,毫不留情地揭開了教育的傷疤,一德國副校長在接受專訪時表示,中國大學生學習太被動,中國教授講課照本宣科,中國的實用型大學要想和德國的大學相媲美還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
! u' x# d& o1 B; E# _' |# A5 i+ c, s5.39.217.76  有報道稱,重慶市不少高校的計算機專業依然在使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教材,依然在教授早已被淘汰的編程技術。而某高校內部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大學教材存在知識老化、內容重復等多種問題的,比例高達74%。“學的20年前的教材,畢業要設計iPhone”,麥可思總裁王伯慶一語道破大學教育的一大悖論。公仔箱論壇* F* b+ r* h' R3 N
  教材嚴重老齡化,與現實的需求脫節,與知識與技術的進步存在很大的時間差,表面看是教材更新機制缺乏的問題,實質上隱伏著教育思想僵化、職業道德失范的重重魅影。有個笑話說某大學新生回答“到大學來做什麼?將來要做什麼樣的人”,第一問答“混”,第二問答“混混”。這雖是笑話,但也折射出當今某些學生價值觀淪喪的現實。而學生不思進取只圖“混”個文憑,除了社會的潛移默化,學校教育能置身事外嗎?一本教材十幾年照本宣科,以不變應萬變,卻照樣能憑滿是水分的論文、毫無價值的課題混得名利雙收,這樣的體制首先生產出的是“混”字當頭的教師,然後才是能輕輕松松“混”出大學文憑的學生。魯迅筆下的狂人從滿是“仁義道德”的歷史書字縫裏,看出滿本都寫著“吃人” 兩個字,是不是可以說那些被一字一句照讀的超齡教材,字縫裏都是一個“混”字?
# o7 K1 m$ b3 n* _,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還別說,“混”是一種段位很高的處世哲學。它既守“明規則”,又行“潛規則”,怎麼著都不吃虧。近日參加了高中同學會,有兩位在兩所名牌高校任教的同學發了言,一位說因為不愛寫論文,所以只能滿足于當個副教授;一位說有很多自己想幹的事,在現實中卻舉步維艱。我知道這兩個老同學都是很率真也很有理想抱負的人,因而他們都未能造“混學”三昧。就教材而言,越老越保險,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此為“灰規則”;“教得好不如論文寫得好”,此為“明規則”;“教得好不如馬屁拍得好”“教得好不如當領導”,此為“潛規則”。難怪有人擔心,在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語境下,即便實行“教授治校”照樣變味。
. a7 R6 e3 ~& r' V# ^5.39.217.76  其實教師要想“混”口飯吃也是殊不容易的。你想想,面對一群求知欲旺盛又滿嘴滿身都是“時尚”的青年男女,能一點不捎帶自個的“幹貨”,把一個已經變成木乃伊的理論抑揚頓挫地傳遞給學生,這得有多高的“修為”。至于“授之以漁”之類的教育思想,在“羊性”已成“狼性”已失的教育生態中很多時候只能是個理想。(洪信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