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7 q$ C$ c" A+ f r( {( C1 o; }( ? @
| | [/td][/tr][tr][td] [/td][/tr] [tr][td]「歧視」是個微妙的字眼。它涉及群體與群體之間的權力高低、利益分殊;極少人能夠察覺或願意承認自己歧視他人,可是歧視在社會中又真實存在。在人權觀念已然覺醒的社會,關於不同群體間「歧視」現象的反省,必然逐漸增加。 對照近年台灣社會對「歧視」的討論,就可以發現這樣的趨勢。在社會已有共識並立法解決的性別歧視、身心障礙等明顯的歧視之外,我們逐漸敏感於僅僅由於某些人的集體身分或歸類,即受到差別對待,排除於正常的社會參與之外,已能指認「這就是『歧視』」,且它總是以某群體的利益為代價,讓社會協和、公平正義受傷。 可以這樣看:當社會公開討論「歧視」,辨識出多數人尚無法命名的不公平現象,而開始指認、命名、討論與相互理解的一連串過程,就是社會邁向文明新頁的又一契機。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今日起每周一推出《小心,歧視!》系列報導,就是懷著這樣的願景與期盼。「看見、了解、改變」,是貫穿此一系列精神的關鍵字。 我們由近年來的社會新聞事件,不論是政治人物的失言、社區民眾對某一族群的排斥、校園霸凌或仇恨犯罪,採訪團隊在個別事件的集合中「提煉」出台灣社會有必要「看見」、且尚未有專法保障權益的數種社會不平等現象,包括:單身歧視、肥胖歧視、性別歧視、老年歧視以及族群歧視等,進而透過事實的爬梳,探究歧視心理的本貌、受歧視者的感受與應對策略,並跨國對照,期待能引領社會一起「了解」各種受歧視群體者的心聲,並相應「改變」。 討論「歧視」,從來不是易事。一來,「歧視」心態常存於內心幽暗角落,當事人常是習而不察,而且真心以為所相信的,即是天經地義的真理。例如,女性在一百年前,仍然是沒有選舉權的「第二性」、黑人在美國仍是被視為「白人財產」的奴隸,為了推翻此論,整個國家還打了一場南北戰爭;當時哪能想到,如今已有黑人歐巴馬選上總統,竟還當選連任。 二來,台灣社會對「歧視」缺乏敏感度,少了省察的能力。許多日常語言中,常透露出對另一族群或階級的貶抑:所有的外勞都是「瑪麗亞」,胖子都是「大箍呆」,單身就是「公害」、「敗犬」或「剩女」,在嘻笑中隱含了價值評斷;但大多數人覺得「不過就是玩笑」。實際上,語言也有其力量,我們卻常輕看它的傷害力道。 直到我們易地而處,也許是在他國與白人少年擦身而過,他就在我們腳後跟狠狠啐了一口,於是,我們才能感同身受:原來只因為膚色、族裔的緣故,就被瞧不起,是何滋味;我們也就能完全理解,一名東南亞籍外勞在街上遭台灣青少年沒來由地痛毆,是何感受。 「歧視」之所以為害,在於受歧視的特質或屬性,只是一個人的各種屬性的其中之一,但是因為這點個人無法選擇的屬性就否定了個人的權利,集體中的每個人都無所遁逃。 再者,討論歧視,常被誤會「是不是就是鼓勵這種行為」。討論「單身歧視」,並非就是「鼓勵」不婚,而是讓人看見「有人的人生是這樣的」。提醒社會覺察歧視,也非挑起「政治正確」比賽,要求大家從此變得虛偽,競相養成無意義的修辭話術,而是廓清偏見,打開彼此對話的空間。 月前台鐵台北車站大廳的紅龍事件,即是對歧視「看見、了解、改變」的極佳例證。原本周日拉起、阻絕外勞在大廳聚集的紅龍,讓人「看見」主管單位對外籍移工的歧視,歷經輿論激盪,彼此「了解」,最終讓紅龍從阻擋外勞聚會的障礙物,「改變」成為協助外勞健檢的體貼象徵。同樣的紅龍,兩樣的意涵與感受。社會進步了,人心提升了,歧視遁形,人權贏得這一回合。 「歧視是真實的存在,我們都不能假裝自己是沒有偏見的人。」這是今年同志遊行中的名言。面對歧視,唯一的共識是我們必得承認,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偏見與歧視,關鍵在於我們要不要讓這些歧視取得主宰我們言行的優勢地位。 對治偏見與歧視,互相看見、理解與包容,是唯一有效的解藥。 3 }% @2 w0 q0 ^! F
: H7 o8 O# J2 K1 U& J5.39.217.76[/td][/tr]5.39.217.769 x4 w8 Y7 s$ t; s+ g, s, m* E1 s
【2012/11/19 聯合報】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y2 z1 j) Q/ _; E. j; z. F9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