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了廿年的二二八事件,不知為何,受難家屬的怨怒並未隨時間消減,創痛和仇恨反而升高,今年各地更發生多起蔣公銅像破壞事件,令人遺憾。與此同時,賴清德宣布,將拆光台南市校園內的十四座蔣公銅像,讓威權全面退出校園。不可否認,創痛的癒合需要時間洗滌,真相的追究更要有直視醜惡的勇氣;但是,經過廿年的追悼賠償,經歷兩次政黨輪替的接力詮釋,還有人選擇用仇恨和暴力的方式來發洩,不能不說是受到政治仇恨的煽惑所致。在這種情況下,賴清德下令拆光蔣公銅像,是為了平撫創傷?或是在作自己的政治宣示?試想,當年各級校園之所以紛紛建起蔣公銅像,正是社會氛圍趨此而爭相跟進。而如果政治銅像不應進入校園,那麼,市長下令拆光校園銅像,算不算政治力介入校園?是不是另一種高壓威權?賴清德何不學學柯文哲,讓各校用i-voting的方式自行決定是否拆除,這樣也許比較近乎民主,也不會留下另一次政治暴力痕跡。賴清德的施政素有勤政和廉潔之名,是民進黨的熠熠之星;然而,他近來的政治態度卻有轉趨高亢的傾向,耐人尋味。這種轉變,可以有兩項觀察:其一,是賴清德為了擺脫「地方首長」的定位,以高調及強硬態度爭取全國性注目;其二,在與蔡英文角逐總統初選的計畫失敗後,持續維持高調,為爭取成為未來閣揆或搭檔人選鋪路。賴清德最近的出招,反映出他急求表現的焦慮心情:拆除蔣公銅像似在迎合獨派口味,要求「西拉雅」正名列入總統政見是撈過界,拒絕出席議會則暴露他的霸氣。這些,一則有害其既有的溫和形象,二則可能侷限了他的可塑性。要回報獨派的支持,賴清德要選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