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正在舉行的人大、政協兩會中,中國大陸各省熱烈討論參與「一帶一路」計畫,近日也將公布更詳細的規畫,台灣必須關注並掌握這個重大整合計畫中的後續發展。「一帶一路」計畫是去年11月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時,習近平主席藉由此國際場合正式提出,並宣布籌建「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由於我國央行很快就否決了參與該銀行的投資,這個大戰略隨即在台灣受到忽視;然而,這個未來30年將會是中國最重要的政經戰略計畫,周邊競爭對手早已摩拳擦掌並投注資金,我們也應適度關注,視需要調整區域政策,並及早掌握其衍生商機,以免未來應變不及而扼腕喟嘆。「一帶一路」是指陸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的「21世紀海上之路」,它是一個合作發展的概念,而非某個實體或機制;目標是要藉由和這兩條路徑經過的國家相互合作,打造成為政治相互信賴、經濟相互融合、文化相互包容的共同體,因此,它會是以經濟發展為主軸,創造出政治、經濟、文化相互融合的「生命共同體」。習近平在2013年9月就曾提出,去年再新增「基礎建設投資銀行」構想,更明確的內容近日即將發布。「一帶一路」沿線經過了亞、非、歐26國,合計44億人口、21兆美元的經濟規模,十年內將陸續投資1.6兆美元經費在公路、鐵路、港口、油管、橋樑、輸電網路、光纜傳輸等大型基礎設施,將衍生龐大商機,因而受到周邊國家高度重視。為資助這些投資,北京籌設了1,000億美元的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1,000億美元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人民幣50億元的海上絲綢之路銀行。其中基礎建設銀行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都將由北京出資半數500億美元主導,21國已簽約參與籌備,其餘基金由北京全出。由於幾乎由北京主導,類似二次戰後美國為復興歐洲所創的「馬歇爾計畫」,因此「一帶一路」也被外界稱為「中國的馬歇爾計畫」。大陸提出這個大戰略,有下列幾個原因:一,過去為維持高度成長所投資的過剩產能,必須尋求去化;二,中國累積的外匯存底過大,若無法有效運用,將成為閒置資金;三,大陸能源和礦物的國外來源及通路過於集中,需利用策略加以分散;四,產業過於集中於沿海,承擔了過大的風險,有必要藉策略往內地分散。這個大戰略剛好和周邊國家,特別是東南亞、中亞、西亞、非洲國家亟欲發展經濟卻苦無資金的狀態一拍即合,反應異常熱烈;甚至連有領土爭議的越南、菲律賓也熱切希望列入投資對象。這個計畫如果能順利推動,將成為近年來北京熱推「中國夢」具體實現的操作性路徑,也為中國大陸「和平崛起」奠定了最佳的宣傳基礎,可以對美國「重返亞洲」、「圍堵中國」提供絕佳的支援屏障。「一帶一路」計畫對台灣的政經意涵,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並提出合宜的因應對策;然而,也許更務實的,是深入研析在此戰略下所衍生的新商機。一般都將焦點置於交通、鋼鐵、機械、電力、通訊、油氣、金融、旅遊等產業,但是如果在這些產業帶來經濟成長之後,其衍生的效益將因消費的擴散而惠及其他產業,值得我們深入探究明確商機。政府經貿駐外機構及產業公會有必要調整或增設分支機構,或派設常駐人員,隨時掌握獲得投資國家的商機。而我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對象國的選擇,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優先次序的調整,都有必要相應進行。能否掌握「一帶一路」帶來的直接或間接衍生商機,極可能是台灣未來經濟表現的重要變因,朝野務必高度重視,適當應變。
3 v, Z7 F: [; Z% |6 c1 p3 Ptvb now,tvbnow,bttv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