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原油價格有所回升,但相比國內油價仍處于低位。國內民營油站和外資油站紛紛降價,但中石油和中石化仍堅持以最高價銷售。據悉,中石化中石油每銷售一噸汽油,利潤可達千元左右。(9月14日《廣州日報》)
2 {( y' I$ J; ^2 L( o w( n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高貴的油價再度躲過了下調的“劫數”。有時,等待油價下跌就像等著中百萬大獎:眼瞅著4日,布倫特、辛塔、迪拜三地原油加權均價變化率達到了3.25%,距發改委那個神奇4%越來越近,油價下跌只剩下最後那只靴子落地——然而4日後的幾天,國際油價卻微幅上揚,到8日,三地原油加權均價變化率為2.19%,距4%的調價線漸行漸遠。隨著天氣轉涼、工礦企業開工率上升,傳統需求旺季腳步漸近,價格上揚的預期明顯提振。 tvb now,tvbnow,bttvb h2 M7 k$ u3 D
在油價的博弈上,無疑政策就是偏心的“奶娘”。當輿論反彈于國內成品油價格“跟漲不跟跌”、“進二退一”的詭異時,2009年5月,發改委祭出了《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核心是著名的“第六條”——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直到今天,公眾才讀懂了這個看似合理的調價政策的“玄妙”之處:一是“可降”不等于“必降”;二是“平均價格”上大有文章;三是降價時小步慢跑,提價時光速前行……最基本的一個邏輯是,上漲4%容易,而從已經漲完的價格基數上砍去4%的價格,何其艱難? ) l- S' d5 s: M# n
油價上的糾結,眼下似乎只有“情理”而沒有“道理”可談。很多人抱怨,“一些民營和外資加油站的油價都降下來了,為什麼還不見中石油、中石化降價?”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因為賣油的說得最多的是“還沒接到通知”,再問,莫非你不想加油不成?但公眾起碼明白了一個道理:槍打出頭鳥,民營、外資加油站降價歡了,其狹小的生存空間更容易窒息。近期出爐的上市公司半年報數據顯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上半年凈利潤接近1500億元,日賺近8億元。雖然受上遊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影響,“經營成本加重”,但統籌上下遊整體情況來看,今年的半年報,“三桶油”均交出了同比正增長的答卷。這個時候,罔顧CPI連接破6的民生窘境,拒談社會責任,將油價的責任直接推給決策部門——老拿煉油板塊的虧損挾持漲價,卻從不拿銷售板塊的暴利回饋降價——實在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5.39.217.765 a) l& u: D$ m$ ^; j& R& G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自今年4月上調內地汽柴油最高零售價後,價格已經在“歷史最高價位”上高歌了好幾個月;而其間的香港地區,汽柴油零售價格卻調整多次,且以降價居多——此般詭異現實,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竟淡定如水,這是“神馬”邏輯?即便政策愚死,為什麼價格主管部門不能因時調價、或起碼推進一下油價機制改革?“第六條”只是油價調整的參考,是“可”、而不是充要條件,民意喧囂至此,決策何以充耳不聞? - y# O/ Y( r' y6 ?8 }
油價怎麼接軌、定價究竟聽誰的?這些問題,不能沉默地準備繼續跨世紀。“HOLD住”只漲不跌的老“油”條,既不能指望虛幻的企業社會責任,更不能期待不靠譜的國際油價變動軌跡,關鍵還得靠合理有序的市場環境——價格公平,油價不能再豁免于規則之外了。(鄧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