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蔡思潔‧新聞演出

“艾琳”颶風橫掃美東,紐約如臨大敵,地鐵關閉、巴士停駛、店家大門緊閉,民眾躲在家裡不敢外出。但這場被形容為“世紀颶風”的風災似乎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破壞力沒有想像中大。tvb now,tvbnow,bttvb: @: B$ L0 t. B8 l! v  F
“艾琳”今次駕到,大概戲劇效果不夠強大,電視新聞記者只好傾全力“演出”,不料被抓包。記者佯裝冒著強風報導,幾乎快被風吹倒,但觀眾發現身後的路人卻鎮定地走動。tvb now,tvbnow,bttvb$ s% t+ J$ f9 _! V  y" ]
“艾琳”還沒抵達紐約,就有電視台以“都會啟示錄”描繪紐約可能遭到風暴毀滅的情景:肯尼迪國際機場淹沒於20英尺的水中,華爾街一片汪洋,地下鐵系統癱瘓,‥…。
+ S& C) V7 s4 {* ?這些畫面似曾相識,在哪看過呢?沒錯,就是接二連三的好萊塢災難片了。災難的畫面,在電腦特效的輔助下,越做越逼真,深烙人心。於是乎,在任何災難真的發生前,畫面已先行浮現,並再度喚起在黝黑的電影院裡觀看大浪撲來、強風呼嘯的驚恐情緒。
! Q2 F% i! r/ ztvb now,tvbnow,bttvb新聞媒體工作者也一樣,對災難有一種“浪漫”的想像,在做報導時,為了讓畫面更逼真,不惜配合“演出”。
+ d( G7 _3 o& }% q不知從何時開始,新聞必須戲劇化處理,以吸引讀者及觀眾。特別是災難新聞,從情感部份著手,以勾起閱聽大眾的惻隱之心,美其名讓新聞呈現人性化,但常常卻流於煽情。
- C$ e0 m; P6 u& X. n+ s6 i公仔箱論壇今年初,日本遭遇地震、海嘯,當地媒體以冷靜的口調報導災難,不濫情,正確地傳達訊息,獲得激賞。許多人這才發現,新聞還是回歸到原來客觀播報的角色最好,尤其是大難臨頭時,觀眾已沒有甚麼時間觀看“演出”了,逃命最重要,新聞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告知。公仔箱論壇6 N, U! b9 i, C" H# i7 D
“艾琳”輕輕掠過紐約等大城市,沒有帶來重大破壞,應感謝老天爺手下留情,實不應怪罪氣象局人員預測不準,在當今氣象越來越不可測的年代,人類根本不可能完全掌控天氣的變化,與其亡羊補牢,不如及早做好防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