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化界掀起文創戰火,火線有三:一,北市都發局長林洲民筆戰前文化局長李永萍,並以「我就是文創」反擊李批他不懂文創;二,文化部長洪孟啟批全台五大文創園區過於商業化,並要求華山園區降低餐廳比重;三,各地農村競吹「彩繪風」,其中不少是抄襲國外或複製卡通角色,缺乏創意,觀光局擔心這將使台灣失去本土特色。這幾項爭議,反映的正是台灣發展文創產業十餘年來的困境。文創的口號,如今是人人琅琅上口,政府預算也源源透過各種獎勵和補助不斷流向相關產業;然而,看得到的結果卻遠不如預期,甚至顯得荒謬。有些受到補助的項目,其實是「文而不創」,不含太多自主創意;有些甚至是「不文不創」,不僅缺乏創意成分,甚至毫無文化質素可言。在這種情況下,文化人若還要各執門派和立場彼此相輕相賤,「我藐視你,你唾棄我」,那麼,台灣文創產業如何能成氣候?在討論文創的視野及思維之前,我們先談一個故事。國際建築獎A+Award最近公布二○一五得獎名單,台灣潘冀建築事務所設計的「永續之環」在瞬間快閃建築類贏得了專業評審及公眾投票的雙料殊榮。「永續之環」是二○一三年新竹燈會中的作品,以鋼構和竹材架構出七十公尺的巨環,結合環保、綠能、藝文和科技打造出低碳綠建築,利用燈光和投影呈現台灣四時之美;展覽結束後,所有建材都可以回收利用。諷刺的是,這個在國際得獎的作品,在兩年前的新竹燈會中卻吸引不了人潮,遠不如那些俗麗花俏的花燈受歡迎。由此可見,文創作品如果只想迎合本土觀眾或特定市場,深度和表達必然要大打折扣;如果具有國際水準卻不合本土口味,則必須忍受市場冷落的寂寞,就如「永續之環」的遭遇。長年以來,中央和地方都將燈會設想成民俗節慶的嘉年華性質,撒錢輪辦的目的只是要討好各地民眾,而無意藉此提升社會文化的內涵或文創產業的價值;也因此,半個月的燈會結束後,每每花上數億元的展覽品便全都要毀棄或歸入庫存,年復一年,這是多可怕的浪費!像「永續之環」這樣的作品,原本具有覓地留存或巡迴展出的價值,但主辦單位既無此瞻矚,最後竟也只有十五天的「快閃」壽命,怎不令人扼腕?簡言之,政府部門的文化思維,若無法跳脫「官威」和「資源分配」之框架,那麼官僚主導的文創將註定難以產出真正的創意,而只有仿冒和抄襲。原因有三:第一,就形式而言,當文創發展由官員強調的金錢補助引導時,文化人的創作動能就會有意無意受到影響,甚至為爭取經費投其所好而忘記文創初衷。第二,就政策而言,台灣近十幾年的文創受到政治的嚴重拉扯,忽而放言國際觀瞻,忽而強調本土至上,一直找不到自己的適當位置和認同。農村瘋彩繪和各類「山寨村」的林立,說明創意匱乏與自信缺乏陳陳相因,也說明台灣在「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的無所適從。第三,就門派而言:文化人向來容易相輕,同一領域的工作者往往因競爭激烈,或因系出不同師門、學派或產業,乃至政治立場不同,而互有成見。這種情況,在競逐政府提供的經費與資源時,有時更因彼此的優劣條件不同,或評審過程的偏好傾倚,而種下嚴重心結。這次都發局長林洲民不顧職務權限,連續砲轟台北市過去十年的文創都是「假文創」,恐怕有些原因亦在於此。不可否認,台灣喊得風風火火的文創發展,目前到了需要重新整理思維的時刻。政府把偌大的資源投注在重複性高、短效期、淺碟式的作品產出上,註定不可能催生出高品質、具爆發力的創意;為今之計,應該停止那些零零散散的點狀計畫,轉而鼓勵可以發揮帶狀綜效的跨界合作創意。就像「永續之環」或當年的花博夢想館,均應鼓勵其發展成為更長期而有延續性的展出,勿使創意虛擲。這次的文創戰火,有些是情緒反應,有些是推託之言,但也有些直指問題核心。真正重要的,其實不在無名藝術家能不能進駐菁華地區,也不在文創園區餐廳是否太多,而是政府如何協助民間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不要把大家的夢想和創意在官威、門派和銅臭之爭中耗損殆盡。
; q$ g# I% y6 l2 o' U公仔箱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