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網路時代衝擊,行政院日前召開全民意見徵詢會議,完成「網路智慧新台灣政策白皮書」初稿。相較政府過去召開經貿國是會議、全國能源會議等外界經常譏評為「大拜拜」的會議,最後往往各說各話,勉強稱為共識的結論,也因外界有歧見,不知何時可兌現。此時正當無國界的網路時代快速興起,政府務實談自己該怎麼做、角色如何變化,確實有令人期待之處。這幾年,智慧型手持裝置大為流行,加上各國加快網路寬頻建設,推升虛擬世界蓬勃發展。現代人人手一台智慧手機,隨時可上網的生活方式轉變,也令各國政府面臨不少公共管理新課題。例如,現在有愈來愈多的選民,要求政府透明、開放,並藉由網路平台讓民眾直接參與公共決策;關起來「黑箱」,幾乎是民眾眼中不可饒恕的罪名。此外,也有愈來愈多民眾在體驗比特幣、Uber、airbnb等網路新經濟後,開始減少使用傳統支付、交通與住宿工具頻率,而這些新經濟卻已對實體既存業者造成衝擊,政府該怎麼衡平管理?此外,網路世界一併滋養的黑暗面,如詐騙、霸凌、肉搜該怎麼管,也亟待政府思索管理尺度而能有效管理。在國際上,已有不少國家以藍圖、計畫、願景為名,回應這一波波接踵而至的政府治理新挑戰。像是歐盟提出的Europe2020計畫,盼以高速寬頻加速經濟社會發展、縮減數位落差;新加坡在「2025資通訊媒體發展藍圖」也表明,要以智慧城市提升創新創業、公共IOT(物聯網)與打造美好生活。國內剛完成初稿的網路智慧白皮書,則由基礎環境、透明治理、智慧生活、網路經濟與智慧國土等五大構面組成,在以民為本、公私協力與創新施政理念下,要讓年輕人、企業、老年人與弱勢,都能享受到優質網路環境的效益。不過,正如行政院長毛治國所說的,網路時代的DNA,必須注入政府各部門的細胞,才能促使行政部門從內部啟動網路化變革。政府光是完成網路白皮書還不夠,還必須內外功齊練,辦好三件事,才能讓白皮書效益發揮到最大。首先是,公務部門裡的政策制定者,必須習慣使用資通訊技術,讓每一個政策,更貼近民眾真實需求。這並不是鼓勵所有政府首長都要開設臉書、經營粉絲團,或是用Line等即時通訊軟體全天候緊盯下屬,重點反而是在政府官員如何藉助新平台,來驗證即將推出的政策,會是有效、有感的。例如,在政策催生過程中,政府能否多方運用各部會不同的資料庫,加強論理佐證,甚至發現新「事實」。而在蒐集民意上,除了在自家網站張貼訊息,或是辦實體公聽會外,還應多運用網路投票、網路公聽會等,擴大民意基礎。第二,政府重視軟硬體建設,除了重視「主幹道」的快速、通暢外,也要照顧到使用者心情。例如,政府宣示,要提升台灣學術網路骨幹頻寬100G以上,讓偏鄉學校及學生得以無縫連網,但是教育界長期抱怨,偏鄉的資訊人才不足、校園軟硬體設備也不穩定,政府也需一併重視。另外,政府應注意到,積極找尋新場域讓民眾可做智慧體驗服務的同時,也應留意到自家網站夠不夠友善、科技與兼具互動。政府的網站往往是民眾體驗政策的第一站,少了使用者思維,溝通就無法到位。第三,網路世界變化速度一日千里,政府的回應要快速、有彈性,不容行政怠惰,或依循經驗法則、照章辦事。舉例來說,這回網路白皮書裡,並未觸及到對於比特幣這一類的數位貨幣,政府該怎麼辦?在心態上又是怎麼看待Uber或OTT等新型態業者宣稱的「產業創新」?這些大哉問,都值得政府後續努力找出答案。 f- B3 N5 {& u!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