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綜合症」(Down Syndrome),俗稱「蒙古兒」。試簡單解釋。
4 W/ t, I v6 F. I/ m% @3 G \0 I( ?( O! A; J# Z! J% S# Q/ |5 r
人的遺傳物質叫DNA。DNA的數目不少,不過,身體有適當的天然安排,像是為了能方便地查閱取用似的,細胞把一長串的DNA,分成23對。我們稱之為「染色體」。這23對染色體所載的基因,最多約二千,最少的(第23對Y型)也有約五十。
# z8 E$ o; X8 U7 q- c% m1 G8 K( h Y9 [. m/ A4 z' [; j0 ]2 x& L
所謂「一對」,意即「兩條」;那是「正常」的情況。「唐氏綜合症」患者的第21對染色體中,卻多了一條,此所謂「21三體綜合徵」(Trisomy 21)。
2 j( ~$ g Z9 d0 k0 s$ ^+ G5.39.217.768 J9 }7 f: b4 N
本來,在第21染色體內有一個叫DYRK1A的基因,它能衍生一個屬「激酶」的酵素,後者會輾轉停止細胞中的一個活動,叫「細胞分裂周期」(Cell Cycle);換言之,將「細胞增生的過程」打斷(J. Biol. Chem., Vol. 285, pp. 31895-31906)。9 x9 h- k* S, H3 D; q C# f
- `* L& m: D: y9 i/ P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唐氏綜合症」患者有3條編號21的染色體,因此,其中DYRK1A的活動能力比較常人的多50%。那正是「太多廚師出主意,燉不出好湯」。結果,早在孕育的階段, 胎兒的腦神經細胞已是無法正常地增生,於是,智力和認知能力也就會不足。tvb now,tvbnow,bttvb- w7 E! F" t$ ?& w$ Z
5.39.217.76. ]7 ~4 W5 J: D5 d% C
現在醫學的水準,令醫生能在妊娠期中已測到胎兒的健康情況。如果早證實胎兒有Trisomy 21之弊,但因種種原因不能或不想終止懷孕(人工流產),不妨試服補健食品芥蘭素(Emodin),因為有實驗顯示它能抑制DYRK1A(Planta Med., V. 78, pp. 951-956)。不過,孕婦對任何食物都必須特別小心;在一般情況下,補健食品也不例外,不能遽爾服用。實驗亦不等同臨床試驗。所以,還須先有醫生的指示才可行。
2 K, ^/ J5 G- A3 s" M
# k+ v9 z& F' ^) x% a( P, otvb now,tvbnow,bttvb若知道嬰兒不幸有「唐氏綜合症」的徵狀,有什麼可以做?
3 m- |: y" f8 t" N, E5.39.217.76
3 i% ^7 V" m$ @# e/ z1 h9 U,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在補健食品的角度看,既然已到了這地步,不妨盡力而為。第一個方向,是為患者提升腦部的BDNF(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腦衍生神經營養因子」),希望他能多生一些神經細胞。方法是服「蘋果果膠」。因為果膠會被大腸的細菌轉為丁酸鹽,後者被大腸吸收後,會隨血液,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刺激腦的星形細胞製造及分泌BDNF(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Vol. 11, pp. 1123-1134)。 ]- @5 ^6 a2 R2 l G C U, E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A/ K# R( }+ x. Y
不過,只是增加神經細胞並不足以提升「認知」能力,亦須配合神經細胞「觸鬚」的散播(Sprouting), 以便能編織出一個網絡,快速輸送神經訊息:這又叫「觸鬚伸延」(Neurite Outgrowth)。這方面的補健食品叫「乙醯肉鹼」(Neurochem. Res., Vol. 20, pp. 1-9)。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f, Q- t' }) t' k; v5 w( U
1 @# ^# u6 {1 L) D/ X, f公仔箱論壇另一方面,上述「腦衍生神經營養因子」與記憶、思維、情緒亦有關。有些人的思想很靈活,能做到所謂「觸類旁通、聞一知十」。這是由於他的神經細胞有很多「觸鬚」。舉例來說,若每一個神經細胞有3條觸鬚,它收到的一個外來的訊息,可以傳到3、9、27……個其他神經細胞。但如果有一個補健食品能令「觸鬚」增生增多,比方,從3去到10條,同一個外來的訊息便會傳給10、100、1000……個神經細胞,於是更能快速處理訊息。能擴大神經傳導的網絡的補健食品之一,乃是「五羥黃酮」(J. Alzhemers Dis., Vol. 18, pp. 781-7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