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 香港遺民與箕子精神公仔箱論壇( H' D; n- L( _
; m; @& B q) T' \( r( n5.39.217.76
& ?4 Q- _$ M+ n' z! {公仔箱論壇香港人是前朝遺民,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也是遺民。孔子是殷商遺民領袖微子(名啟)之後,生在周王朝已經式微的春秋時代的魯國,孔子不是周天子直接管轄的臣民。孔子在道統(政治思想認同),是周朝的,文化感情是商朝的。孔子談禮制,比較了夏、商、周三代,提出「三代損益論」,結論是:「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他認為周朝借鑑於夏商兩朝,以禮治國,他追隨周朝的道統。在鄉土感情上,孔子臨終前七日夢見自己的喪禮,看到靈柩竟是按殷代禮制擺放,置於靈堂兩柱之間。翌日,學生子貢來探病,孔子向他道出他走到人生盡頭的真感情:「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閒(間)。昨暮夢坐奠兩柱之閒。予始殷人也。(《史記.孔子世家》)」一個「始」字,迴光返照,孔子返本歸源。對比兩事,從於周,是孔子的政治理性;歸於商,是他的鄉土感情。5.39.217.76, ^! c6 L* I4 _/ ~
tvb now,tvbnow,bttvb, a- [3 G6 W7 f4 R# K- c
香港偶逢歷史因緣,保留中華遺教,承繼英國制度,中英之精華,兩者兼得。然而香港亦遭遇不幸,九七後須要親自抗拒暴政,再無寄託憑藉。中共來自蘇維埃境外殖民政權,香港與中共無親,不是比干之於紂王,不必撲上去保皇,不切實際地感化暴君,如此只會落得慘死收場。
& g! P u6 K$ ~( B5.39.217.765.39.217.76. I" H& e: E9 d- R
商朝紂王之下,有三名忠臣:比干、微子、箕子。香港要學的,不是比干的孤忠,而是微子保存文化的文化良心,與箕子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唐代大儒柳宗元《箕子碑》,如此讚揚箕子:「當紂之時,大道悖亂,天威之動不能戒,聖人之言無所用。進死以拚命,誠仁矣;無益吾祀,故不為。委身以存祀,誠仁矣;與亡吾國故不忍。且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與之俯仰;晦是謨範,辱於囚奴;昏而無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難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為聖師,周人得以序彝倫,而立大典。故在《書》曰:『以箕子歸』,作《洪範》,法授聖也。」5.39.217.761 n# U0 i5 {. [
tvb now,tvbnow,bttvb, I' X* I+ I' x& Z1 Y v, a
柳宗元《箕子碑》,收入《古文觀止》,乃儒家之雄文,語譯如下:「在殷紂王當政的時候,道德顛倒,政治昏亂,上天震怒不能引起他的警戒,聖人的話也沒有什麼作用。冒死去進諫,不怕捨棄生命,這確實可以稱得上仁人了(按:這裏說的是比干),但對我們的宗族沒有好處,所以箕子不這樣做。託身于(於)新王朝來保存殷商的宗族,這確實可以稱得上仁人了(按:這裏比喻微子),但先要離開國家出走,所以箕子又不忍心那樣做。這兩種辦法,已經有人實行了。因此,箕子保持了自己的明智,跟紂王周旋,隱藏起自己高明的謀略,甘願在囚犯奴隸中受到屈辱。在黑暗的環境中沒有奸邪的行為,跌倒了仍然不停止前進。所以在《易經》中說:『箕子不敢顯露自己的明智。』這就是蒙受苦難而能堅持正道。等到天命已經改變,百姓生活走上了正軌,箕子便拿出《洪範》大法,因此成為了聖君的老師。周朝統治者(周武王)用了此法,制定出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準則,從而建立國家的典章制度。所以在《尚書》上說:『由於箕子歸來了,才制定了《洪範》大法。』」
3 m' T* S6 S' R5.39.217.765.39.217.76; Z, X8 g3 B8 t4 d3 _
箕子在商紂王的暴政之下,不採取比干的苦諫而殉國之法,不採取微子去國而投靠周文王以保存商朝祭禮(存祀)之策,而甘願留在商朝,明哲保身,以期復興。與之比對,中共乃商紂之朝,投身中共而欲以「第二種忠誠」來感化中共的,是比干,如香港的劉山青、司徒華、程翔諸位先生。出走而保存華夏精銳的,是微子,如國府之敗走台灣。留在中國而姿態淡泊、如神龜曳尾於塗而保存文化的,是箕子,正是香港。
* n+ l& w, O, B" _tvb now,tvbnow,bttvb
: B+ I, N% A3 |3 g2 J& |2 Ptvb now,tvbnow,bttvb香港人託庇於英國的殖民統治,忍氣吞聲,埋首建設,保存了華夏文化,也以憲制及典章制度,復興中華。箕子乃殷商貴族,出任商紂王的太師(王朝教師),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箕子文化自立,受周王朝保護,但不向周王朝稱臣。
v7 s& L+ N% b' L
3 z- F1 L3 |% p, V) y, @/ b* i8 J0 Htvb now,tvbnow,bttv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