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不起的女人》導演代領第14屆金爵獎最佳男演員獎(資料圖) “中國觀眾近年來又願意走進電影院了,這是中國電影人的信心來源。 ”今年金爵獎國際評委之一、中國導演王全安向評委會主席、美國導演巴瑞‧萊文森這樣介紹中國電影的現狀。事實上,不止觀眾願意走進影院,令中國電影人更有信心的,也許是各行各業資本的涌入,讓中國導演成為全世界導演中最不“差錢”的群體。難怪,當巴瑞‧萊文森表示,如今在美國很難找到投資拍他想拍的“關注人內心”的電影時,王全安半開玩笑地向他建議:“來中國吧,拍了電影再拿回美國放。 ”
. A' S* r% r9 U' b& {5 S5.39.217.76 但是,巴瑞‧萊文森想拍的電影有前提,要“關注人的內心”。來中國,假若不是看著《雨人》導演的名號,這樣的電影能否找到“金主”,似乎要打個問號。
2 c3 ?2 p5 H9 q4 m6 ]% [% O" l 電影怎樣賺錢、電影怎樣可持續性地賺錢——電影節第一場產業論壇為中國電影歸納了兩條當前要義。“整個電影節都是教拍電影的人怎樣從投資人手中拿到錢,怎樣從觀眾口袋中掏錢”,拿到大投資拍攝大制作《白鹿原》的“前文藝片導演”王全安仍舊忍不住抱怨:“我們不太關注電影本身,包括導演為什麼要拍電影,拍電影的情感等等。 ”+ u! ?1 U( o$ m
誠然,市場問題確實是中國電影在經歷體制改革後,一步一步發展至今一直冀圖解決的問題。從“電影事業”到“電影產業”,觀念上的轉換何止一個字的改變。“產業”要用數字說話,但向前看與向“錢”看並不劃等號。倒是往後看或許能給電影人一些啟發。 1970、1980年代,中國電影票房曾達到一年29億元,而當時的平均電影票價僅為1毛錢,也就是人均一年看電影近30場。而今,雖然年票房破百億,但票價的翻倍又何止幾番。
6 ^$ j6 I, \ v0 U" w# Gtvb now,tvbnow,bttvb 沒有向“錢”看的年代,中國電影除了真金白銀,還有觀眾口碑。向“錢”看的今天,不“差錢”之外,是不是還差了點什麼?
/ e6 H/ X9 H2 _ (採芑)原題:“不差錢”,差什麼 |